公益讲座第7期浅谈水生昆虫回顾

北京专业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1/8736734.html
医院订阅哦!

滨海湿地保护公众公益讲座第七期顺利结束!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郑昱辰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浅谈水生昆虫》。小编将讲座与互动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没有赶上本期讲座的朋友们,还有想要回顾内容的朋友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

题目:《浅谈水生昆虫》

主讲人:郑昱辰

中国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

大家好,我是郑昱辰,是一名昆虫爱好者。今天受邀来到蜂言蜂语湿地保护群为大家带来一个小讲座。虽然对水生昆虫了解不深,但为了贴合本群主题,就浅谈一下水生昆虫吧,顺带祝群主生日快乐!

有关昆虫的基本形态特征我就不多说了,基本就是:体分三节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足,可能两对或无翅,想了解更多可翻阅《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上下册和《昆虫家谱》。昆虫纲是动物界当中种类最为繁多的类群,全世界已知约一百万种。它们的生境极其多样,可以说是占据了地球表面除海洋和极地外绝大部分区域,其中溪流、沼泽、湖泊、瀑布、河流甚至潮间带等“水系生境”是昆虫非常重要的一类栖息地。

这些富含水的生境,都是许多昆虫非常适宜的栖息地。

“水生昆虫”并不是指一个类群,而是指昆虫纲当中有一段时期甚至终年生活在水中的多类昆虫的统称。目前在动物分类学的“目”级阶元上,或多或少具有水生习性的昆虫包括:蜉蝣目、蜻蜓目、襀翅目(石蝇)、蜚蠊目、半翅目、广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毛翅目(石蛾)以及鳞翅目。可以说,陆地环境,哪里有水,哪就有昆虫的存在。以下先对我所列出各个目主要的一些水生昆虫进行简单的科普,时间有限,我尽量多讲,但肯定不能面面俱到。

简单说,很多水生昆虫的成体具翅,能够飞翔,飞往更广阔的生境,进行繁殖,水可以说是它们生命一个阶段的生存介质。

先讲讲现生最古老的水生昆虫,也是现生最古老的有翅昆虫——蜉蝣目。

蜉蝣目俗称蜉蝣,全世界已知多种。理论上所有蜉蝣目的稚虫都是水生与半水生的昆虫。

那么如何识别蜉蝣?简单来讲,蜉蝣的成虫体较细长;触角短,刚毛状;前翅远大于后翅,一般为近三角形,停歇时并拢竖立于体背面,无法折叠;腹部末端具一对长长的尾须,部分种类则还具备明显的中尾丝,但一些种类则退化。

蜉蝣

(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为郑昱辰本人拍摄,谢绝盗图商用,转发注明出处,谢谢。)

蜉蝣的稚虫一般较为扁平,但有一些类群长得较为粗犷,看似襀翅目的稚虫。复眼较大;腹部1-7节或多或少具有明显的气管鳃用于在水下呼吸;腹部末端同样具一对长长的尾须,有时具中尾丝。

这是两种蜉蝣的稚虫

而蜉蝣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个类群在稚虫与成虫这两个虫态之间多出了一个叫亚成虫的虫态。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不完全变态昆虫变为成虫的标志是幼期进行最后一次蜕皮,然后羽化为成虫。而蜉蝣则是从稚虫蜕皮为亚成虫,亚成虫再蜕一次皮变为成虫。这种变态方式也成为原变态。

这里解释一下稚虫的用法,蜉蝣目、蜻蜓目以及襀翅目这三类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期都可称为稚虫,因其幼期与成虫外观差异大,生境大相径庭(幼期均水栖),不同虫态所食的东西也有很大差别。但现今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并不科学,主要是因为在系统发育关系上,襀翅目与蜉蝣目、蜻蜓目相差很远,反倒是与一些直翅类昆虫关系更近。但为了讲解方便,仍沿用稚虫。

这就是一种蜉蝣的亚成虫,非常典型

亚成虫具备成虫所有的结构,包括具翅,同时也能飞翔,也达到了性成熟,但亚成虫体色较暗淡,翅一般相较于成虫来说较不透明。亚成虫期非常短,一般为一天左右。所以亚成虫这个时期理论上也可以看作成虫的继续蜕皮,这算是无翅亚纲演化为有翅亚纲保留的一个原始特征。

蜉蝣多栖息于山间溪流、湖泊,在城市水质较好的湿地、人工湖也能见到其踪迹,算是一类环境指示昆虫。稚虫一般栖息于水中的石头下,取食更小的水生动物、藻类以及其它杂质。

蜉蝣的成虫则具趋光性,在南方2月份就能发现少数蜉蝣成虫的踪迹,一直延续到秋季都能见到。许多蜉蝣的发生期在春夏之交,因此蜉蝣也有一个响亮的英文名“Mayfly”。

许多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科学的来讲这并不准确。蜉蝣的一生实际上比想象中的要长的多,蜉蝣的稚虫一般要几个月甚至1-2年才能蜕变为亚成虫,亚成虫再花大约一天的时间变为成虫,而成虫的寿命也不一定只有一天,有的种类寿命甚至能持续好几天。

接下来介绍蜻蜓目。蜻蜓目全世界约种,稚虫均为水生。蜻蜓目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类昆虫了,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蜻蜓目当中有三个亚目,其中差翅亚目(俗称蜻蜓)与束翅亚目(蟌,或称豆娘)最为常见。

如何区分蜻蜓与豆娘?简单来讲,蜻蜓从气质上看较为粗犷,豆娘更加优雅,当然我们肯定不能完全依靠气质分类法。通过形态来加以区分的话:1、蜻蜓的复眼大且距离较近;豆娘复眼在头两侧突出,距离较远。2、蜻蜓前后翅无论脉序还是形状都有所不同;而豆娘前后翅脉序以及形状相似,许多种类翅基部成细长的柄状。

差翅亚目的春蜓

很多人会说通过翅停歇时并不并拢来区分蜻蜓与豆娘,认为停歇时翅并拢即豆娘,摊开即蜻蜓,事实上并非如此。蜻蜓停歇时的确翅永远是摊开的,这没有问题。但豆娘停歇时翅可就不一定并拢了,在束翅亚目中不少类群停歇时翅是会摊开的,这点要注意。

束翅亚目的色蟌

比如这只山蟌?停歇时翅就是摊开的

至于蜻蜓目的稚虫如何划分,蜻蜓的稚虫看起来同样粗犷,豆娘的稚虫看起来同样较为优雅。蜻蜓稚虫的腹末呈现3个小瓣状结构,豆娘腹模则呈现2-3片长形鳃叶用于呼吸,那么蜻蜓的鳃去哪了呢?

豆娘的稚虫,引自《昆虫分类(上)》

蜻蜓稚虫的鳃位于体内,在直肠内具许多直肠鳃,这是它们的呼吸方式。

某种蜻蜓的稚虫

蜻蜓目稚虫的下唇非常有趣,分为2个部分,能够折叠或弹出,用于捕食,所以当大家看到蜻蜓目稚虫捕食的时候,不要错看成前足哟。

蜻蜓目的生境多样,一些常见种类甚至在水质并不好的城市人工湖也能生存,但一些稀少类群则只能在山区水质较好的环境中去寻找了。其中间翅亚目算是蜻蜓目中的极品,俗称昔蜓,栖息在较为凉爽的山区,对水质要求极高,看起来像是蜻蜓与豆娘的结合体,图我木有,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买一本张浩淼编著的《中国蜻蜓大图鉴》一睹其风采,这本书算是蜻蜓书籍中的绝世好书。

接下来讲讲襀翅目,这算是昆虫纲中十分冷门且较不为人熟知的类群,稚虫同样水生,俗称石蝇。

石蝇

外观上看,体一般较为细长,稍扁平;头宽,复眼圆,位于头两侧;触角长,丝状;前胸宽大,中后胸较小但相似;停歇时翅折叠平放于腹部背面,看起来就像是折起来的折扇一般;具1对尾须。稚虫与成虫近似,中后胸明显可见且相似,常具翅芽;腹末有1对尾须。

襀翅目成虫一般不取食或取食水边石头上的一些杂质,稚虫食性多样,捕食性、植食性甚至杂食性。

一种襀翅目的低龄稚虫

襀翅目的稚虫

个人拙见,襀翅目昆虫的常见类群相比于蜉蝣目与蜻蜓目来说,对水质更加敏感,算是更能反应水质好坏的一类昆虫,而正是因为它们对水质的挑剔,在市区更难见到,人们对他们了解更少也不足为奇了。

蜚蠊目的话,常见的像光蠊科的东方水蠊Opisthoplatiaorientalis的若虫半水生,在南方的一些小水潭水底的叶子下常常能翻到,蜚蠊目其他的水生类群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半翅目水生的类群那就多了,我就挑一些讲吧。首先是尺蝽科,这是一个半水生的类群,长得非常细长,头也非常细长,像是竹节虫,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喜欢在溪流旁的小水滩的水面上以及溪流的滩涂上捕食落水的小昆虫,不是特别常见。

尺蝽图:ArloPelegrin

喜欢在水面上捕食昆虫的还有家喻户晓的黾蝽,拥有细长敏捷的中后足,前足短小可以用来抱握猎物,饱餐一顿。黾蝽的生境也非常多样,从公园的臭池塘,到山间的小溪、岩壁,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有些黾蝽体型非常大,如我国海南的巨黾蝽Gigantometragigas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一种黾蝽,非常震撼。(尺蝽是尺蝽科,水黾是黾蝽科)

一种停歇在岩壁上的黾蝽(黾蝽即水黾)

宽肩蝽同样是爱划水的蝽,看起来就像是袖珍版黾蝽,但更有典型的蝽的气质,前胸背板两侧非常宽大。宽肩蝽是算是一类较难见到的蝽类。

宽肩蝽

图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