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Mantodea

盛夏,不管是荒地的草丛中、山林的灌木里还是黑夜的路灯下,我们都有机会见到一类有着刀子一般前足的昆虫:它们时常高举前足,仿佛在祈祷一般。这便是螳螂了。

螳螂在我们的文化中被比作“天马”,也留有:螳臂当车、螳螂捕蝉等成语。螳螂是螳螂目Mantodea中的所有昆虫的总称,全世界超过种。所有螳螂均为凶猛的捕食性昆虫,它们生活在草丛、树干、苔藓等地,伺机捕食猎物,是非常重要的天敌昆虫。

大多数螳螂体型修长。它们的头部为三角形,长有咀嚼式口器用以咬碎食物;长有拥有极好重合视野的复眼以便于它们发现猎物。此外,常有三颗单眼、丝状触角等结构。

螳螂身体的结构。

螳螂足的结构(左:中足,右:前足)。

螳螂成虫的胸部可明显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常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前、后翅分别着生于中、后胸,前翅革质有翅痣,膜状后翅呈扇形。但很多有翅雌性螳螂却不具有飞行能力,部分种类成虫翅膀退化甚至消失。螳螂最著名的地方为其特化为捕捉足的前足,似镰刀一般长于前胸。捕捉足上有许多尖刺,类似于牙齿,在它捕捉猎物时能助于它钳住猎物。

螳螂前足股节的刺。

除螳螂外,还有些昆虫名字里有“螳”,比如脉翅目的螳蛉,半翅目的螳瘤蝽、螳蝎蝽等等。虽然也叫“螳”,它们和螳螂的关系相差较远。不过它们的前足也特化为捕捉足,并且有着和螳螂的捕捉足相同的功能。这是它们趋同进化的结果。

脉翅目,螳蛉科Mantispidae

半翅目,猎蝽科,中国螳瘤蝽CnizocorissinensisKormilev,

所有螳螂都是肉食性的,靠捕食小型动物为生,有些大型种类甚至会捕食小型鸟类、爬行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等。我们都听过雌性螳螂在交配时会吃掉雄性螳螂的故事,但事实上这很少会发生,而偶尔的捕食也仅仅是饥饿的雌性把雄性当作食物。并且,雄虫为了避免自己被吃掉,在交配时都处处小心。

交配的棕静螳。

螳螂寿命各不相同,多数不超一年。温带地区的螳螂大多晚春孵化,夏季长为成虫,秋季产卵后死去。热带地区的螳螂一年内各个时间都有发生。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螳螂一年只发生一代。

尽管螳螂是凶猛的肉食昆虫,但它们仍有许多天敌。除了被其他昆虫、鸟类、蜘蛛、蜥蜴等捕食外,螳螂还会被铁线虫,寄蝇等寄生,甚至有卵鞘保护的卵也有被皮蠹取食或是螳小蜂等寄生的危险。

螳螂的寄生虫里最为臭名昭著的非铁线虫莫属了。铁线虫的幼体寄生在螳螂体内吸取养分,发育成熟后驱使螳螂寻找水源,并从螳螂的体内钻出,在水中繁殖。铁线虫钻出后螳螂一般就会死亡。

广斧螳在铁线虫的驱使下跳入水中。

铁线虫从螳螂体内钻出。

螳螂还有些比较有趣的行为。螳螂行走时常左右摇晃,那是在模仿叶片或树枝等被风吹动的样子——这样它更不容易被猎物或天敌发现。有的螳螂遇到更大的敌人时会选择假死。在野外的环境下,螳螂通过假死可以迅掉到地面,从而逃过捕食者。

正在假死的长背斧螳。

螳螂遇到比自己大的动物时,有时会摆出类似下图的姿势,这是它在威吓对方。把前足摆在两边会使自己看上去更大;同时,有的种类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前足内侧鲜艳的花纹或是鲜艳的后翅,以此恐吓对方(可参考后文棕静螳的照片)。一些种类也可能通过从腹部气门排出空气产生嘶嘶声。有的成虫会亮出翅膀上的斑纹来吓跑天敌。

察觉到危险的螳螂,摆开前足进行恐吓。

螳螂是渐变态发育的昆虫,它们一生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时期的螳螂身体构造和成虫差别不大:没有成熟的生殖器官,留有将来发育为翅膀的翅芽。螳螂若虫常善于拟态,比如拟态蚂蚁、苔藓、树枝等等,便于迷惑猎物和天敌。螳螂每增大一龄需要退一次皮,多数螳螂一生需蜕皮6~8次。不少螳螂的雌性蜕皮次数比雄性多,这样雌性成体晚于雄性,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中华刀螳若虫蜕皮的过程。

可以将羽化的过程分为蜕皮和展翅:从旧皮中脱出后,螳螂头朝上静止在攀爬物上,并将体液注入翅脉中,从而使翅膀展开。

正在羽化的螳螂。

螳螂产卵的过程比较特别。

雌螳螂在产卵时,一边分泌一种膏状物质,一边把卵粒包裹在其中。这种膏状物质和空气接触后会逐渐硬化形成卵鞘,也被称为“螵蛸”。

包裹在卵外面的泡沫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螳螂的卵免受天敌侵害,同时也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在北方,螳螂的卵依靠螵蛸度过寒冷的冬天)。螳螂一般把螵蛸产在树枝,树干,草茎甚至墙角等处。有的种类的螳螂的一个螵蛸里只有数颗卵,有的多达数百颗。

十月份,在树上产卵的狭翅刀螳。

部分螳螂的产卵方式也和一般的种类有很大区别。如金螳科Metallyticidae的螳螂一般栖息于树干,它们的雌虫会把螵蛸产在树皮缝隙间;分布于澳洲的Sphodropoda属的种类的雌性会在地上挖洞,在其中产卵后再把洞填起来,因而被称为埋葬螳(Buryingmantis)。

不同种类螳螂的螵蛸也有一定的差异,不过也有些种类的螵蛸外观难以区分。

部分北方常见螳螂的螵蛸,从左边起:1、2为中华刀螳,3为广斧螳,4为狭翅刀螳。

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对螳螂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螳螂的分类。

可能有点出乎意料,螳螂和蜚蠊目的昆虫(例如我们熟知的蟑螂)是亲戚。目前已知的螳螂有多个属,超过种。

十八世纪时,螳螂被林奈作为鞘翅目下Gryllus的亚属Mantis;在此后两百余年的时间里,螳螂的分类历经各种变化最终归为螳螂目,下分21个科(现生种类,截至年8月):

以下仅介绍中国分布的科(以上标蓝部分)以及代表种。

螳科Mantidae

螳科是螳螂目中最大的科,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螳科中的不同种类变化较大,头顶一般没有粗大的锥状突起(如果有,那么两个复眼的旁边各有一个小的突起);它们的前胸背板通常不具有明显的扩展(如果有,那么前足股节第一刺和第二刺之间有凹窝);它们的雌性和雄性不同时是短翅。

我们身边许多常见的种类就是螳科的成员。

薄翅螳Mantisreligiosa(Linne,)中华刀螳TenoderasinensisSaussure,

棕静螳StatiliamaculateThunberg,

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

台湾斧螳HierodulaformosanaGiglio-Tos,

宽菱背螳RhomboderalatipronotumZhang,

花螳科Hymenopodidae

花螳科的模式属是花螳属Hymenopus,其意思是hymen-(膜)pus-(足),指它们中后足股节上的膜质扩展。它们的头顶光滑或是有锥状突起,前足的腿节有3~4枚中刺、4枚外列刺,有些种类中、后足股节有叶状扩展。

花螳大多是中小型的种类,其中的很多种类都很有特点,这个科的螳螂可以算是螳螂目里的颜值担当了。

冕花螳(即兰花螳螂)HymenopuscoronatusOlivier,眼斑螳属Creobrotersp.中华原螳AnaxarchasinensisBeier,

虹翅螳科Iridopterygidae

这个科的螳螂一般是小型种类,前足股节一般有1~3枚中刺(如果有四枚的话,第一枚中刺不明显),后翅透明并且常具虹彩。

多齿华柔螳SinomantisdenticulataBeier,

锥螳科Empusidae

锥螳一般是中至大型的种类。它们的头顶延长,形成锥状的突起。前足股节内列刺的各大刺直接各有2~5枚小刺交替,中、后足股节大多有叶状的扩展。锥螳雄性成虫的触角比较特别,是栉状的,而雌性的触角为丝状。

淡色锥螳EmpusapennicornisPallas,

丽螳科Tarachodidae

丽螳科的种类复眼大多呈锥形或是三角形,前胸背板细长并且扩展不明显。丽螳科的种类成虫的后翅通常有大斑,且一般至少雌性成虫是短翅。

云芝虹螳指名亚种IrispolysticticapolysticticaFischer-Waldheim,

攀螳科Liturgusidae

这个科的种类体型通常较扁,头部宽扁,复眼呈卵圆形隆起并且宽于前胸背板侧缘。前胸背板短宽,或是横沟处有明显的扩展。一般来说,这个科的种类至少雌性是短翅的。

多斑广缘螳TheopompamaculosaYang,

怪螳科Amorphoscelididae

怪螳科的螳螂是中小型种类,它们前足的股节没有外列刺,并且一般只有1~3枚中刺,没有内列刺或是只有少数。怪螳科的拉丁名意思是:a(非)morpho(形状)scei-(罪恶的),描述了其与通常的螳螂种类形态上显著的差异。国内仅有怪螳亚科下的怪螳属Amorphoscelis分布。

怪螳属Amorphoscelissp.的若虫(左)和成虫(右)。

细足螳科Thespidae

这个科的螳螂小至中型,雄性有翅但雌性一般无翅或是翅不发达;前足基节近端部由比较明显的叶状扩展,股节有4枚外列刺和2~4枚中刺。

华小翅螳属Sinomiopteryxsp.的雄性成虫。

小翅螳亚科Pseudomiopteriginae的某种,雌性成虫。

箭螳科Toxoderidae

箭螳科的种类体型细长,有的种类的中、后足股节有叶状扩展,有的种类腹背板有叶状物,腹部长超过翅端。它们的尾须扁平,扩展成叶状。

上:赫氏箭螳ToxoderahauseriRoy,下:杂斑箭螳ToxoderamaculataBeier,(拍摄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文中淡色锥螳和云芝虹螳的照片由好友刘钦朋提供,特在此感谢。

参考:

[1]王天齐.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朱笑愚,吴超,袁勤.中国螳螂.北京:西苑出版社,

[3]张巍巍.昆虫家谱.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