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古老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吗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5/5429155.html

太长不看版:请翻到文末总结处

圆口纲动物七鳃鳗(图片来自网络)

你应该听说过这样一种观点:越古老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因为它们在地球上繁衍了这么久,得经历多少灾难!要是没有过人之处,怎么可能活到今天呢?

是不是很有道理?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这个观点。

首先,我们今天说的古老生物,是指还活着的生物,也就是那些很早就在地球上出现,而且今天仍能见到的生物。所以,“古老”,意味着变化不大:过去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比如什么蓝藻啊、鲨鱼啊、海鬣蜥啊、银杏啊、蟑螂啊等等。

另外,这个“古老”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蟑螂,根据化石记录,最早出现是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和蓝藻35亿年的历史相比,那就像婴儿一样嫩。

你看,蟑螂在地球上活了好几亿年,这期间,有多少生物都灭绝了,而蟑螂不仅活下来,还到处都能生存,是不是适应性超级强大?!

可不是嘛!蟑螂有那么多令人羡慕的牛逼之处:例如砍掉脑袋还能活好长时间;吃脏东西也不会拉肚子;对极端温度的耐受也很强。就算遭遇核战,蟑螂也能生存下来……这么强的生存能力,难怪蟑螂可以历经3亿多年沧桑,依旧繁荣至今了。小强这个头衔,真不是吹的!

相比之下,人类区区多万年的历史,所经历的生存考验,哪能跟蟑螂相提并论呢……

其实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只要稍微用头脑去思考一下,就会不攻自破了:

今天地球上所有活着的生物,不都是从30多亿年前生命诞生开始,就一直繁衍至今的吗?

人类又不是万年前从非生物直接起源的,还不是一样经历了30多亿年的风风雨雨,从原核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三胚层动物、有体腔动物、后口动物、脊索动物、无颌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胎盘类、灵长类……一步步走过来的!

没有前面无数祖先对适应性突变的一层层积累,能有今天的人类吗?换句话说,人类,在成为人类之前,就已经在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了。

所以,咱们可都是30多亿年里,逃过了无数意外死亡,成功活到今天的超级幸运儿啊!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牛逼?

当然啦!如果说从人类这个物种出现算起,咱们确实很年轻;但如果论资历,咱们和蓝藻一样老,都有35亿年!

因此,作为人类,一点也不要以为自己太嫩。

其实咱们老得很!

所以,可别再说什么活得久就更强了,谁也不比谁活得久。

那是不是说,反正大家都活了35亿年,都活到了今天,所以适应能力就同样厉害了呢?

并不是!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下图是咱们脊椎动物的粗略家谱。脊椎动物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没有上下颌骨的,整个嘴长得就像啥呢……我也说不好,总之这样的脊椎动物,叫无颌类。后来无颌类中的一支,出现了上下颌骨,从此就可以咬东西了,这样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叫有颌类。所以相比有颌类,无颌类出现更早,更“古老”。

无颌类圆口纲动物的嘴(图片来自网络)

无颌类有一支活到了今天,就是圆口纲动物,它们起源于4.8亿年前,妥妥的古老生物啊!看上图圆口纲动物的嘴,是不是很可怕(其实咱们有颌类的嘴才更可怕)。自打有颌类产生后,一路所向披靡,把无颌类挤兑得只剩下今天70多种的圆口纲动物了,而且全部生活在水中。

下图中白色这一支,就是无颌类。它的右边浅绿色这支,就是咱们有颌类。今天的有颌类有种以上。它们不仅能在水中生存,还跑到了陆地上,能打洞,会爬树,甚至还飞向了天空!这还不算完,有颌类居然还能离开地球,飞向宇宙,跑到月亮上!你一定知道我指的不是那个女人。

现生脊椎动物的粗略家谱

前面说过,古老的生物,意味着变化不大,以前啥样,现在还是啥样。所以说,无论古老还是年轻,本质上其实是大家都活了一样久的时间,但有的变化较小,就显得古老;有的变化较大,就显得年轻。

变化小的,意味着不会随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自己的适应方式,那么很多变了的环境,就适应不了。

变化大的,意味着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也随之改变去适应新的环境,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在圆口纲与有颌类分道扬镳的这4.8亿年中,环境变迁无数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不变的环境只会越来越少。倾向于不变,你也许能暂时活下来,但最终可能被那些因积极改变而繁荣昌盛的家族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挤到角落里。衰落到极端,就是灭绝。

所以,“古老”的物种,不仅不强,可能还更弱!

上图只是现生物种的家谱,如果算上已经灭绝的无颌类,可由下图看出,无颌类实际上是个确定无疑的并系群(相关知识点请参考关于单系、并系和复系,写一点我的看法)。无颌类出现于5.3亿年前(根据昆明鱼和海口鱼),而有颌类出现于4.3亿年前(根据盾皮鱼和棘鱼)。无颌类出现的时间比有颌类要早1亿年!

脊椎动物的粗略家谱

无颌类有更多的时间去壮大它的家族,理应比有颌类要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才对。可是5.3亿年,这么长的时间,无颌类干嘛去了?当有颌类爬上陆地的时候,无颌类在海里闲游;当有颌类飞向天空的时候,无颌类还在海里闲游……别忘了,有颌类刚刚产生的时候,还弱小得像婴儿一样的时候,无颌类已经发展了1亿年,如此天时地利的优势,都能败家,造成今天70:的局面,也是服了。

4.3亿年前有颌类产生时,这两个家族的赛跑便开始了。地球所能给予的生存机遇,都对它俩平等地敞开怀抱,谁有能力争取到,就是谁的;地球所施加的灾难,也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谁能扛过去,谁家就有更多的成员活下来。自然选择对它俩都是公平的。

唯独不公平的,就是它们自身具备的条件:有颌类偶然获得了颌骨,在竞争中逐渐摆脱开局的不利局面;后来又在颌骨的基础上,出现了硬骨;在硬骨的基础上,出现了肺(鳔);在肺的基础上,实现了登陆;在登陆的基础上,出现了羊膜卵;在羊膜卵的基础上,出现了心室完全分隔…………每一次适应性状的关键创新,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逐步叠加和积累,让有颌类与无颌类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当然,圆口纲作为生存至今的无颌类,也在积累适应性状,相比那些已灭绝的无颌类,它们积累的这些性状,让它们活到了今天。但相比有颌类,这些性状的适应价值显然要差不少。

于是在长达4亿年的时间里,无论环境怎么改变,无颌类再也没能反败为胜,超过有颌类。

说完脊椎动物,再回过头来看看小强。

下图是昆虫家族中,有翅亚纲昆虫中的“新翅下纲”家族的粗略家谱(图中只绘出了较大的家族,小的就忽略不计了)。已知昆虫有万种左右,新翅下纲的种类占到所有昆虫的95%以上。深绿色那四个家族,是完全变态昆虫中的四大目:膜翅目(蜜蜂)、鞘翅目(甲虫)、鳞翅目(蝴蝶)、双翅目(苍蝇)。它们四个是昆虫纲中最大的四个目,仅仅是它们就占到了所有昆虫种类的75%以上。是不是很厉害!可以说,昆虫纲的规模,就是被这四个目撑起来的。

新翅下纲昆虫的粗略家谱

浅绿色的标有“知了”的这一支,包含了昆虫纲的第五大目——半翅目和一些小目,有10万种。所以,昆虫纲的前五大目,都位于同一个分支上,并占到了整个昆虫种类的85%以上。

而余下的10%,就是左边白色的那一支。这一支包含很多个目,但都不大,比如直翅目(蟋蟀)、竹节虫目、蜚蠊目、螳螂目等,蟑螂就在蜚蠊目里。

如果你觉得上图太过繁琐看不懂,还可以继续简化成下面的样子:

可以看到,新翅下纲的祖先产生了两个分支,右边的分支显然比左边昌盛得多。而蟑螂所在的蜚蠊目,仅仅是左边那个分支中的其中一个目而已,才种左右。

可见,这两个分支,虽然从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公平竞争,经历了同样长的发展时间,白色的那支却远远不如浅绿+深绿色这支发展得好。

如果蟑螂的适应能力在昆虫中特别突出,历史又长达3亿多年,那蜚蠊目肯定会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才对。然而仅仅种的蜚蠊目,看来发展得一般般,并没能帮助白色这一支壮大起来。

所以,小强在昆虫中的适应能力,一点都不突出。

人为地去判断蟑螂有多么耐冷、耐热、耐砍头、耐辐射……适应能力如何如何强,可就算我们能例举出再多,也不如大自然真实地来一遍适应性测试所给出的答案靠谱。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

1,今天活着的生物,都有自己出现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说,有的年轻,有的古老。但是,从经受环境考验的角度上说,大家都一样,都是经历了35亿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谁也不比谁资历更老。

2,年轻的生物,实际上是变化较快的生物。古老的生物,是变化较慢的生物。今天地球上占主体的那些家族,都是变化较快的,因为它们更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更繁荣,才会占到大多数。

好啦!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不知道你是不是看懂了呢?

如果喜欢本文,就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