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烟云云者烟也,烟者云也
/梁论文选
前言
接触族谱之初,连家谱都从来不看一眼的我,认为世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按照字辈排行,列表分类排列就OK了,谁是谁的儿子,谁的太公是谁就一目了然啦。其实不然,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也。
随着学习的深入,方知世系原来是一团理不顺的乱麻。知难而退之后,又似乎中了毒,再也放不下这些东西,没日没夜,没头没绪地乐在其中。看看写写抄抄,忙得不亦乐乎,这不,不知天高地厚的又来发帖子了。贴中内容资料基本来源于网络,很多是别人的观点为我接受后直接复制,请原谅这种抄袭行为。笑谈中莫惜斧正!
恭城老马-12-07
********
要看清自己,就要追根寻源。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的童年记忆,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秘密和梦想。神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心灵寄托,与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抹去迷信的色彩,我们就能打开迷宫,依稀看见一些真实的东西。刚接触梁氏文化的我,最先收集到的一份资料就是《嬴秦梁史並序》,原文如下:
《嬴秦梁史並序》梁之先,乃顓帝之後。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子曰仲容封主東夷。傳五世皋陶而生大費,為舜虞佐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以先玄帝高陽承祀金天氏居於嬴水,今賜尓姓嬴氏,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封於梁。”大費拜受,佐舜為虞,是為伯益。其後世代輔弼夏商。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二曰若木。若木其裔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大廉遠裔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蔔之使禦,吉,遂致使禦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曆世至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革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複有子曰季勝反紂歸周。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禦幸于周繆王,于渭水之桃林盜太幾族之駿,曰:得驥、溫驪、驊騮、騄耳,颿羽、奔驍、驣露、銜翼。獻于繆王西巡狩,至昆侖樂於瑤池而忘歸。徐偃王反,造父禦王之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借兵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而有封地,下七世生叔帶仕晉文侯始建趙氏。惡來革者,蜚廉子也,死紂王難。有子曰女防避之犬丘。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先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複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大駱複有非子,以造父之寵,蒙居趙城。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閑,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嬴秦。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嬴秦生秦芮。秦芮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宣王謂莊公曰:尓伐戎有功,復予其先大駱犬丘之地並西陲大夫。又謂仲子康曰:“尓之先伯益封於梁,為周並之,今復予梁邑,賜子爵。”於是康有封地。至平王,康公與秦襄護周東遷,以功升封伯爵。傳三世七伯至演,為秦穆所並,子孫奔晉,以國為氏始此。康伯玄孫益耳,是為哀伯,始正樑。 周襄王十五年,益耳仕晉文公諸大夫,居河東。趙盾誅益耳,其族避難于齊。至曾孫玄孫,有仕越楚大夫者,亦公之後,卜居他鄉。春秋間,康伯九世孫諱鱣,字叔魚,號以京,諡曰惠,居齊千乘之地,晚歲遷魯曲阜,從學孔子,位七十二賢之列,贈封千乘侯。鱣有子曰驄號贖,字子襄,為曾子首徒,隨母龍氏遷於鄆,世居東原。曾孫曰昭號伯周,以文鳴於斯世。佐畢公梁王于魏。世曰叔魚公子孫仕居天下。鱣為東原梁氏之始也。 鱣七傳諱恪,至周赧王時,為秦泰山侯。至曾孫子複,為漢太守,其後居河東。曾孫曰則,則生秋、秩、穆。穆承贈之後。至子都舉遷北地。其子曰橋,修史作譜。至哀帝、平帝末歸安定烏氏,子孫為安定人也。其不從橋公者而歸扶風,鴻其族也。 安定之族,橋生溥、嗣子漢。漢生延,為西域司馬。延生統號仲寧,字子餘,佐光武帝興東漢,封高山侯。統兄巡、從弟騰並封關內侯。騰乃迪子,賓弟也。統子三:松、竦、恭。松號經,字伯遜,諡曰肅,累封陵鄉侯。竦號絢,字仲敬,為湣侯。竦子四:高、棠俱封樂平侯,雍封乘氏侯,翟封單父侯。章帝納竦二女為大小二貴人。小貴人生漢和帝,追封皇太后。雍子商為執金吾,漢順帝改元,永建四年,加封大將軍。商字伯夏,子三:冀、藉、蒙。藉號不疑,為河南尹;蒙封西平侯;冀字伯卓,為大將軍,封乘氏侯;二女為順帝、桓帝后。因冀蕭牆之禍,其子孫避於江南。不疑嗣子曰萬改姓伯氏,子號棄疾隱居魏郡。松之子孫一居蜀之武川、一居黔江。居武川者,曆世至天監任知長沙。其後有禦者,後魏駙馬都尉,生子睿,進爵蔣國公,贈司空,聲震西川。睿公七傳吉甫,吉甫孫曰震,邛州依政人,唐末進士,謀于江陵武信王,居土州之荊臺遂為江陵人。震生誼,誼生迥字公遠,為淮西提刑,生二子曰鼎,曰顧。宋淳化中,鼎出守吉州,嗜西昌山水形勝,遂寓邑之東南龍洲光華亭。宋慶曆間,鼎避朋黨禍,挈子孫南徙于吉,竟家于提刑舊寓焉。紹興之族,亦松之裔,有昺者仕太常寺卿,居黔江。高名襢,號永安,出嗣於松,順帝時為殿中郎。蒙之子滿承藉嗣,曾孫曰芳,晉湣帝時為衛將軍。曰萬者字伯瑗,乃寬號廬公之五子。孫曰廙扶風鄉侯,死湣帝之難。廙生司徒字文登,女蘭璧為晉懷帝后。永嘉之亂,以族晉渡。文登長孫曰遐公,仕晉安帝,為安固令。桓玄篡位,遣使授征東大將軍,弗就,逃於閩。後劉裕伐玄,遐公自三山興兵以應,分兵略陽。遐公曾孫琨生二子,德仁、德義。德義生始興、始權。興生佐,佐生頊,父子為陳文帝大將軍。德仁生越是為郃陽公號開,曾為安定刺史。其孫邯鄲公毗,隋文帝時任刑部尚書。毗子玄侃、玄策、玄德、玄莫、玄陬、玄修、玄軫、玄粟。德字敬操,出嗣閻氏。修字敬真,尚永樂公主,駙馬都尉,煬帝時為大理司直,孫曰皎。軫字敬軒。莫諱師都,乃毗養子,自稱大樑皇帝。侃字敬言。侃六世曰逸、曰選。逸子曰范守官於莆。選號護,字陽夫,祖籍河南固始縣,唐中宗時為東平丞相。選生除字子卿。除生文仲、文臻。文仲卜居象運山。宜春郡公玄粟,字敬實諡曰肅。玄孫曰政、嚴、曆、肅。曆生閏,閏生鬱、超。超生約,約生涓為山東武城主簿,遷濮之鄄。唐長興中,涓之孫通,諱惟忠,嘗為天平軍節度判官,徙鄆入宋為須城人,後追封夏國公,太師中書令。東平之梁始於公。惟忠公生子七:長文度,仕南唐尚書早卒。次文昭、文炳、文傑、文質、文捷、文化。孫蒙、篆、象、顥、洲。篆子曰懿、曰頡。懿承祧于蒙,象出知青州,洲領兵于楚。 東平之族,文度生顥,字太素,宋雍熙二年乙酉科狀元,任大名府觀察推官,知制誥,景德元年權知開封府,六月暴病卒,享年四十二歲。後追贈周國公,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子三:固、述、適。固字仲堅,宋祥符二年己酉科狀元,官著作郎,曆戶部判官,嗣子曰彥騰、灤。述子潼、灤。灤出嗣於固。 適字仲賢,宋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後官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遠征西夏黨項,功封太子太傅,加封太師中書令,追贈益國公,諡莊肅。適子彥騰、彥昌、彥明、彥回、彥通、彥開、彥昇、彥深。彥騰官徙壽州生子貴。子貴生紹。紹官廣東提幹,生子二:撫民、愛民。彥明字發之,都官郎中。生子四:子玉、子直、子顯、子挺。彥回字亞之,屯田郎中,生子二:子諒、子雅。彥通字貫之,由蔭補秘書省正字,曆遷右朝議大夫,權知襄州軍州事,累勳上柱國,保定縣開國男,知邢州契丹使,紹聖五年卒於官,享年六十八歲。配張氏,生子三:子誨、子恕、子是。彥開國子博士,朝請大夫,致仕贈特進,配周氏贈安康郡夫人,生子三:子厚、子野、子憲。彥昇殿中丞,生子五:子問、子鐸、子敏、子益、子立。彥深字純之,鄆州刺史,光祿寺丞,生子五:子晉、子罕、子約、子簡、子坦。彥昌字得之,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職方員外郎,知汝州通判。精於詩詞,風調清遠,詞氣激昂。蘇洵于梁縣謁公,以詩故交。公薦洵於歐陽,蘇氏文章始聞天下也。公嘉國夫人張氏生子駿、子美、子建、子履、子博。子駿生希祖、光祖。子建生承祖。子履生維祖、修祖。子博生求祖。子美字才甫,大名帥甯遠軍節度使,食邑五千六百戶,贈少保,追封安定郡開國公。宣和五年卒於家,享年七十八歲。配宋氏,封文安郡福國夫人,生子七:恭祖、昭祖、師祖、揚祖、嚴祖、宜祖、興祖。昭祖河北轉運司。嚴祖朝散大夫。子端直密閣。端之孫允章致仕介休縣。子曰泰、嶽、岱改革以家焉。泰生修、侔。侔生鄖。修生令,令生沇長、慶長、善長。元至元間始回山東,家於汶邑。後善長再遷江南邳州車輻山。揚祖,中大夫直徽閣提點京東西路刑獄。子曰竴、竑。竴生楷。興祖鎮遠將軍,威懾金人於太行,世偁梁興。子三,安、定、寧。寧生襄,襄生持勝,勝生曾,曾生涇。其後有那海為奧魯官,子曰師義,自河中任元泰安知州卜居東平。肅字寬中,唐右補闕翰林學士,皇太子儲王侍讀,嘗為徐州刺史。其先由安定遷之陸渾函關,安薊之亂而旅吳越。肅生徽之、弘之、振之。徽之生念祖、思祖。念祖生崇。崇子三:孟鴻、孟鵠、孟鵾。孟鵠生伯謙、仲謙。伯謙為襄陽主簿,卜居襄陽。伯謙生矩,矩子文寬、文禮。仲謙生彥溫官籍管城。彥溫生文智。文智諱周翰,字元褒,宋太宗大學士,再登八府君,子忠寶、有本。有本閩縣主簿,自固始入閩,子孫為福州人。襄陽之族,文寬生處厚、敦厚。處厚生湛、澄。湛生錫,錫生蒨,字夢符,為兵部員外郎。因蒨愛鄆將徙鄆州,擇居東平。其子曰燾,字況之,尚書左丞相,因坐司馬光黨錮貶,卒於嶺南,諡忠肅。燾公生子二:軾巨集、輔巨集,居昭州。
麗水一脈,弘之號芬生子三:曜、昶、昊。至唐末世亂,昶子顗,鹹通年間避亂擇居閩之武夷。顗生肇,五代間,王氏據閩,暴骨盈野。其子邁、遜歸隱麗水。邁生彌遠,彌遠子曩、懷、旃、蔡、即。遜生彌大。曩生文捷。文捷生僖、訥、儼。僖生和。訥生固,固生汝嘉。汝嘉字仲謨,祖居浙江麗水賽坡嶺,故自號賽峰,自麗水官令武進,累遷寶文閣學士、戶部尚書,贈少師,封縉雲侯,食邑二千五百戶。配葉氏生仲璉、季璋、季珩、季謬、季琦、季璠,吏方文采,多濟世美。季璵、季璹不仕。何氏生伯璩、叔玠、季珌。伯璩名珍先公而卒,與母何氏葬于武進芳茂山。季珌少孤,以進士朝請大夫,尚書戶部郎中,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季璋生鎮、錮。珍生鉦,鉦子二,克家、有家。克家,字士庭,子曰涉、濟,世居武進。叔玠生銛、鍇。季珌,字飾父。子曰鉞文林郎湖州歸安縣丞、曰鑰從事郎饒州安仁縣主簿、曰銖迪功郎新南康軍星子縣主簿。 乃文臻生盛,盛生希蒨,蒨生宿,宏,宗。,宿號功廷庭字文華,生二子守謙、守志。謙謚號范,為唐憲宗左右神策軍右衛上將軍。守志王府司馬兼侍禦史,擇居京兆。宏號文幕,字寰宇,生福祿號遞。幕徙居惠安黃淡村。遞生任、京、享、文。文仕番禺為知縣,黃巢之亂,一家派系不見。京公,字承敏,號冀忽諡曰儆,出嗣範,生形、嬌姑。嬌姑入贅高伋生頎、震。頎謚號亦範,承形嗣,震承文派。頎公為唐宣宗府君,字天福,諡五郎,娶黃氏夫人生子子三:溥、濟、濃,析居惠安黃淡村祥符裏。唐僖宗李克用擒黃巢之後,而居順德。溥、濃分為上、下樑。濟為三府君至周蕭願同官為相,乃儆始見曾孫,濟官任山西。自唐宣德府君頎之孫政舉唐進士,與母朱氏夫人,遷居泉之東郭後巷晉江鸞歌裏。晉江之梁,實自政始。政生子四:文惠、文祥、文志、文有。文有生格,贈太師越國公,格生熙嘏、熙學。熙嘏以孫克家丞相累贈太師英國公,克家子億福州府通判,旌獎孝悌,孫淮封開國伯,曾孫均封開國男。數世之譜牒悉具,而載在郡志亦詳,然自惠以下五世譜未續,乃曆考數世之實,行以續之。增城儒學司教諭實齋,至嘉定七年,以長子孔昭,號文奎貴,得敕贈朝散郎,監左藏庫;淑配歐陽氏得贈縣君。實齋號登,一名珙,字伯升。南雄珠璣巷人也。父曰充,字惟敬。祖曰熙學,字天賦,原閩之晉江人。贈太師越國公諱格之次子也。格以曾孫文靖公克家貴,獲膺官司爵。熙學乃文靖叔祖父也。學于靖康間流寓粵之韶州,後卜居南雄,再傳至實齋,以明經博雅,膺薦掌教增城儒學,至則端士,習培士氣,正文體,勤督課,師範尊嚴,士人多沐其化,眾鹹德之,曆官二十餘年以壽故,時紹熙改元之庚戌也。初歐陽縣君既歿,公再納廣州蔡氏,生子文治、文定。而長文奎,次文壁,則歐陽氏出焉。公捐舍後,蔡氏攜二少子歸廣州。而長、次移家東莞之板石。文奎舉開禧乙丑二甲第一名進士,官朝散郎,監左藏庫。文壁長子該,嘉定甲戌進士。仲子詡,嘉泰甲子都魁,官奉議大夫、都尉。余觀實齋之後,朱紫盈門,書香接武,而知先生家學淵源,足以紹前休而揚世德于文靖先生,益為有光矣。其功烈煒煌,殆于山高水長,同其流峙,派傳其家。豈餘微言所能罄其贊述也哉。嗟夫!自伯益九官之望,休蔕方華。其後良宰之輔東京,鼎臣之佐西晉,賢達相于唐宋。克茲厥後,代有顯人。至宋元曆有可據。然襄陽、麗水、惠安、晉江之梁與東平之族同為一源也。予覽譜而隨筆是為序。(譜牒文獻來源於《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譜》)
(水流而长:《嬴秦梁史并序》听说是元代初梁善长所写(东平之族的“令生长、庆长、善长。元至元间始回山东,家于汶邑。后善长再迁江南邳州车辐山”。至元是-年,是元代初)。网上有两个版本,其中来源于《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的和另一版本的最大不同是多出有关东平一支的数百字。)
《嬴秦梁史并序》听说是元代初梁善长所写,东平之族的“令生长、庆长、善长。元至元间始回山东,家于汶邑。后善长再迁江南邳州车辐山”。(至元是——年,是元代初)。其最后部分和《梁实斋墓志》基本相同。文中虽然有很多自相矛盾或与其它史料相冲突的地方,仍不失为研究梁氏文化的宝贵资料。
康伯建立梁国,所谓“国”,当然不只国君一个人,梁国被秦国呑拼后,康伯的后人以国为姓,梁国很多的人也可能以梁为姓,换句话说:姓梁的很多人,不一定是康伯的嫡系,只是以国为姓的梁氏后人,奉“康伯为始祖”。与血统意义上的父子、子孙关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但相关的资料和史记,也确实记载了康伯嫡系的世系,我们的宗祠和香火堂上写着“安定郡”,而这些资料也记载了安定郡是康伯的后裔,我们没有能力佐证其真实性,但我们能从这些传说和史记中知道梁姓的起源和迁徙路径,只有名人才有历史记载,从名人的后裔和迁徙过程中我们略知我们血统意义上的嫡系先祖围绕这些名人周围形成的族群繁衍迁徙的过程之点滴,以慰寻根问祖之渴望,仅此而已!
********
……
康伯
伯益之后,秦仲的小儿子,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
……
梁鱣
梁鱣,字为叔鱼,叔鱼二字,根据字名命名的原则,叔字是指其在家中排名第三(伯仲叔季),鱼则是指“鱣”这种鱼类。据资料载,“鱣”是一种生活在大河中的一种大型鱼类,为鲟科淡水鱼类。《说文》释曰:鲤类也。《尔雅·释鱼》注: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据《康熙字典》,《尔雅注疏》卷九·释鱼第十六中将鱣列鲤之后,为第二类常见鱼,陆机云:“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於盟津东石碛上钩取之,大者千余斤,可蒸为 ,又可为鮓,鱼子可为酱。”陆机所指的河即为黄河,至今高青此地黄河(原漯水河道)仍有特产黄河鲤鱼、黄河刀鱼,即是三月逆流而生,符合陆机所言。 至今,高青县唐坊镇梁孙村等村,多有梁姓后人,著名的千乘城遗址也正是位于高青县唐坊镇。由此可见,历经遥远的两千多年,梁氏在高青依然能找到存在的痕迹,其与先祖梁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梁子都
梁统的高祖父,从河东迁到北地居住。子梁桥。梁统的曾祖父《东观汉记》《后汉书·梁统传》《后汉书·皇后纪》《后汉纪》等记载梁统一支家族人物有:梁子都,子都子梁桥,桥子梁溥,溥子梁延,延子梁统,梁统兄梁巡、从弟梁腾,梁统子梁松、梁竦、梁恭。
……
梁桥
梁子都之子,梁统的曾祖父,安定郡始祖。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设立的,辖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临泾(今镇原县东南)、乌氏(今平凉市西北)、爰得(今泾川县东)、安定(今泾川县北)等21个县。
灞陵亮节,安定名宗。大约在公元前30年左右,梁桥把家族从北地郡搬回内地,位於今西安市附近的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公元6年,王莽篡位。梁桥父子对此深恶痛绝,不愿与之为伍,决定辞官离开京城,决定迁徙回安定郡,大部分支持梁桥的大义之举愿意追随迁徙;也有一部分留了下来,其后代子孙便以扶风为郡望,称扶风梁氏。后辈尊称“灞陵亮节,安定名宗”。
……
梁统与梁桥是什么关联呢?
《东观汉记》《后汉书·梁统传》《后汉书·皇后纪》《后汉纪》等记载梁统一支家族人物有:梁子都,子都子梁桥,桥子梁溥,溥子梁延,延子梁统,梁统兄梁巡、从弟梁腾,梁统子梁松、梁竦、梁恭。由此得出梁桥世系:康伯—…..—梁益耳(康伯的玄孙)—…..—梁钧—梁鳣(康伯九世孙,益耳五世孙)—……—梁子都—梁桥—梁溥—梁延—梁统这个世系与我有什么关联呢?因梁桥是安定始祖,而我们的祖宗说我们是安定郡的后裔,世代口耳相传,香火堂上的横批是“安定堂”“安定郡”,由此得出:我们是梁桥的后裔或者是以梁桥为首的安定梁氏族人的后裔,由此推而论之:我们是康伯、益耳、梁鳣的后裔或者是以其为代表的夏阳梁氏族人的后裔。换句话说:有其它资料显示,梁姓起源除梁国康伯子孙以国为姓外还有其他的起源,而我是梁国后裔、安定后裔。仅此而已,知足也!
……
安定郡祠碑
安定郡祠碑原存放在端州区东郊渡头村梁氏宗祠内,现由肇庆市博物馆收藏。碑原名“安定郡祠记”,高0.36米,宽0.50米,楷书,刻于宋嘉定十五年()。此碑是当地仅存的宋代碑记,碑文记载渡头村梁氏始祖梁燮为宋咸平元年()进士,先后两次任端州刺史,他见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便将粤北南雄的二十九姓百姓迁至此地生活,这对以后的南雄历次民族南迁影响很大,这块碑对于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渡头梁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厚岗村委会渡头村新一旧村南巷。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均有维修。坐北向南,原有左、右二路,每路三间三进。现左、右二路存中堂、天井、后堂,各三间二进。总面阔30.9米,进深20.1米。硬山顶,人字山墙,博古脊,灰碌筒瓦,青砖墙。该祠是反映肇庆明,清代祠堂建筑特色及宗族发展、运作情况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莺歌里梁澍:如果有根有据地考究排列自己村始迁祖开始的世系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一部村的历史(族史);如果是心血来潮盲目地臆想所列出的“世系”,那肯定是戏说的、小说体的演义了,当作为小孩子的拼图玩玩是可以的,可不要当真了!)
恭城老马:演义,这个用得词很好,演义止渴。
以上资料和传说说明,梁姓始于康伯的子孙,是秦国灭了梁国后,康伯的子孙以国为姓,才有了梁姓,康伯本人不姓梁,是嬴姓、秦姓。称梁康伯是不正确的。但康伯是梁姓的鼻祖,是中华梁氏的共祖。康伯在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因此有了梁姓和梁氏子孙,但历史就象烟云,看似清楚明了,实则迷雾茫茫,所以本贴命名为《夏阳烟云》。康伯鼻祖有多少个儿子?多少孙子、曾孙?我们无从考证,我们自己是康伯鼻祖哪个儿子或者孙子的嫡系后裔更是无从考证,或者我们只是梁国某个子民的后裔。一颗千年的古树,纵有千枝万叶尚能理清干支,但世系源流因年代久远,记载不全,是不可能理得非常清楚的。但有的名人是有记载的,比如说梁鳣、梁桥等等,但自己是不是他们的嫡系后裔呢?这个谁也无法考证,也没必要考证。因为我们都是梁国的后裔,奉开国国君康伯为鼻祖,我们的血脉是想连的,有这一点就足够了,我们以这些名人是同宗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划出一条条血缘线把自己连接到康伯鼻祖,我们可以追思这些先祖的辉煌历史,以激励和训告自己和后人。说演义以解寻根之渴望是也。
夏阳的云烟随风飘荡,化成雨露散落大地,康伯的后裔随着历史的潮流四处迁徙。康伯的后裔当然不止一人两人,梁氏自康伯之后也绝非一支两支:野人旧事本无证,名人贤士皆有后。我们能追忆的先祖,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略窥视一丁点而已。当年以国为姓者,也不尽是康公嫡系。春秋梁国后人者,不只“益耳”、“鱣公”之一支。故自以为是康公第几代孙者,恐只是“感情”之为。奉康公为始祖,尊叔鱼公为梁氏大贤,是也!
说到安定郡,当年新居落成,按本地习惯,堂屋要安香火。由于当时的我对宗族文化一无所知,只知老家是广东南海,加上本人居地叫西岭,就自己撰了付对联:祖籍南海源流远,支分西岭世泽长。横批不知道用什么了,帮书写的先生说:你们梁姓是“猪屎巷”迁来的,属于“安定郡”。于是就写上了“安定郡”
其实我也不知道,先生也不知道,我与安定郡到底有没有关联。云似烟来烟似云.......
也许百年之后,我的子孙对别人说:我们是从安定郡迁徙来的,属于康伯的后裔,有堂上的香火为证.........呜呼!云者烟也,烟者云也。
老马一介村夫,胡写乱画,东凑西拼,实不敢以文章相称。如不嫌弃,能让更多人参加讨论,指正错误,有何不可?
蝶恋花(木石阅老马帖子有感)族谱寻门初放眼。
世系编来,却道非凡简。
问是谁人辩辰诞,
无知无畏书翻烂。知难而退人间限。
没日春秋,叶落归来侃。
地厚天高梁吧撰,
笑谈写得烟云版。
恭城老马:谢谢!将借用为“夏阳烟云”的结束语。
(原载百度/梁吧,略有删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