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秦梁史并序的一点疑问近人伪托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2749-1.html

/梁论文选

代编者按语:

此篇《嬴秦梁史并序》(阅见[梁氏文化馆]之《夏阳烟云……》文中),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又拉善长公的“虎皮”作大旗,来吓唬、欺骗当代梁氏族人。是欺世盗名的伪作,我们应引以为戒。

此篇序年以后才出现的。因为《梁实斋墓志》广东肇庆梁星平在《梁氏新知》中有刊载,原文错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较多,是我亲自试作调整,但该序引用的《梁实斋墓志》文字及标点,与我调整的完全一样。仅此一点,也可证明此序为近人伪托。

《嬴秦梁史并序》没看到有元代或明代或清代,甚至也没看到民国时的纸质版。为什么竟有近人伪托?为什么要伪托?是什么人伪托?

轻率的接错了世系,下惑后代,上诬祖先,那么不知道是孝还是不孝?找个名人世系接上了,自己真正祖先冷落了,孝乎?

“敢直言常得罪人且讨人厌恶,想想既后怕,复后悔。”故此《代编者按》的诸位作者的名号屏蔽。

********

《嬴秦梁史并序》听说是元代初梁善长所写(东平之族的“令生长、庆长、善长。元至元间始回山东,家于汶邑。后善长再迁江南邳州车辐山”。至元是-年,是元代初)。网上有两个版本,其中来源于《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的和另一版本的最大不同是多出有关东平一支的数百字。(1)已有宗亲指出其最后部分和《梁实斋墓志》基本相同。先不假设是谁抄袭谁。就《嬴秦梁史并序》本身也而言,也有问题。晋江方面说“文有生格,赠太师越国公。格生熙嘏、熙学。熙嘏以孙克家丞相累赠太师英国公”。紧接着的实斋方面说“祖曰熙学,字天赋,原闽之晋江人。赠太师越国公讳格之次子也。格以曾孙文靖公克家贵,获膺官司爵。熙学乃文靖叔祖父也”。“格以曾孙文靖公克家贵,获膺官司爵”一句应该在晋江方面就说的,却放在实斋方面说。而“熙学乃文靖叔祖父也”一句在实斋方面说纯属多余。又说“赠太师越国公讳格”,写这种世系文章,临文不讳,为什么用“讳”字?又不是梁善长的直系祖先。前面说“以孙克家丞相”,后面说“以曾孙文靖公克家”,前面无“文靖”,后面有,前倨后恭?实斋方面,对于实斋的事迹叙述和赞语,其详细超过文章中的其他所有人,包括作者的直系祖先状元梁颢、丞相梁适,和旁系的状元丞相梁克家等。是作者对实斋公青眼有加呢?还是作者根本是在写传记或墓志而不是在写世系?如果族谱中有实斋公的这么详细的记载而为作者所见,那么一定是墓志或传记。所以,不防说《嬴秦梁史并序》最后一段其实是抄自《梁实斋墓志》。而《梁实斋墓志》是有问题的。(可能有人说《嬴秦梁史并序》抄自古本《梁实斋墓志》。那么古本《梁实斋墓志》会说“增城儒学司教谕”实斋么?宋代有县学,有教谕,增城是县,只是当时的教谕不是县学的。)(2)《嬴秦梁史并序》说苏洵是梁彦昌推荐给欧阳修的。其实苏洵是益州知州张方平和雅州知州雷简夫推荐给欧阳修的。(3)《嬴秦梁史并序》对丽水梁汝嘉的祖先和后代都说得很细,却“讷生固,固生汝嘉”,少说了“讷”和“固”之间的一代“佐”。从孙觌《宋故文林郎梁府君墓志铭》、周必大《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神道碑》、刘宰为季夫人吴氏所作的《吴夫人行状》可证是:梁纳(讷)梁佐梁固梁汝嘉。元朝初去梁汝嘉未远,元朝谱即记错?

**

《嬴秦梁史并序》里的晋江方面的世系问题《嬴秦梁史并序》说:“(玄)侃六世曰逸、曰选。逸子曰范守官于莆。选号护,字阳夫,其先世移居光州固始县,仕于唐,入闽为南安令。选生除。除生文仲、文臻。文仲卜居象运山。”“泉州分派,乃文臻生盛,盛生希蒨,蒨生宿,宏,宗。宿号功庭,字文华,嗣子曰守谦、守志。谦谥号范,为唐宪宗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1)可见世系是:玄侃—……选—除—文臻—盛—希蒨—宿—守谦。上面说的梁守谦,结合其他真的、伪的材料看,就是雷景中为他写墓志的宦官梁守谦。根据梁守谦的墓志,他卒于太和元年冬十月廿日,享年四十九岁,即卒于公元年,生于年。梁玄侃的生年未详,但他的父亲梁毗卒于公元年(《隋书?帝纪?炀帝上》说:“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宫。……冬十月壬申,刑部尚书梁毗卒。”)。姑且以梁玄侃当时50岁推算,则梁玄侃生于年。虽不中,亦不远。-=(年)。既然说“(玄)侃六世曰逸、曰选”,则梁玄侃到梁守谦之间相差12世。除以12,约等于18.3年一代。不过有的说是玄侃四世选(玄侃—诞—玖—超—选),那么就是除以10,约等于21.9年一代。(2)根据《嬴秦梁史并序》,则梁守谦的后代世系是:守谦—承敏—形(或娇姑)—颀—济—政。政公的生卒年未详,而《嬴秦梁史并序》说“颀之孙政举唐进士”,而唐代尽于年,即使以政公在年中进士,有以他当时20岁,则生于年。而梁守谦到政公是五代,则-=(年),而除以5,等于21.6年一代。(3)根据《嬴秦梁史并序》,则梁政的后代世系是:政—文有—格—熙嘏—光—克家。克家公生于年,而上面以政公生于年计算。而政公到克家公是五代,则-=(年),而除以5,等于48年一代。所以如果根据《嬴秦梁史并序》以政公是唐末进士,和它所说的世系计算,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就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政公之前的15代或17代到玄侃公,每代平均间隔21.8年或19.23年,而政公之后的5代到克家公,每代平均间隔48年。(前面15代或17代发展得飞快,之后的5代发展得特别慢。不知道是谁惹得祸呢!?)其实晋江克家公既然把谱只往上到范公,则范公以前的世系实在不必再深究。我们族的始祖在南宋末年,始祖以上的就不知道了,但没有听说先辈有以世系续不到黄帝为耻辱的。孔子说:“述而不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多人都说叔鱼公有族训“忠孝”,如果轻率的接错了世系,下惑后代,上诬祖先,那么不知道是孝,还是不孝?

**

(1)两个版本都说“克家子亿,福州府通判”。福州在明朝才称为府。即使是明清人翻刻抄写元代文章,也没有必要把“福州通判”改为”福州府通判”。当然明清两代的府也有通判。(2)两个版本都说“熙嘏以孙克家丞相累赠太师英国公”。丞相是丞相,没说明是右丞相还是左丞相。比较笼统,和其他人的官职介绍不同。又没有说封仪国公或封郑国公、赠少师等,显得简略。(3)两个版本都说梁政之父梁济“为三府君至周萧愿同官为相”、“官任山西”。萧愿这个人是有的,史书记载他弱冠举进士,卒于后周第一年广顺元年年,年七十余岁。则是历经唐代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他没有担任过丞相级别的职位,但也是居于高位,加上他的父祖等或为丞相或居于高位,所以当时有“一门七相”的说法。梁济即使和萧愿同官为相,也不一定是指丞相。至于“官任山西”,唐宋时“山西”还是个地区名,指太行山以西。所以只说官任“山西”而不是说某某州,不免空泛。另外:多说梁政公是唐进士,这个“唐”字,如果按照古代用法,五代的“后唐”(年—年)也写作“唐”。所以我不知道梁政公是唐代末进士,还是后唐的进士。

**

《嬴秦梁史并序》前面约字基本是照抄《史记》的“五帝本纪”、“秦本纪”,主要不同是“造父”的事迹和秦庄公、秦仲子康的事迹添了点内容罢了。(1)这篇序说:“蜚廉生革号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而在多字后转而介绍恶来后代时说“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死纣王难”。而《史记·秦本纪》在“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前有一句“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没有这句,则“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便无所本。(2)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于渭水之桃林盗太几族之骏,曰:得骥、温骊、骅骝、騄耳,颿羽、奔骁、驣露、衔翼。”按:《史记》等古籍有说造父得马于桃林的,却没有看见说是造父“于渭水之桃林盗太几族之骏”的。借《史记》的大名、抄《史记》的文字,却又添入自己的说法,其实一依《史记》即可,大不了十来个字,“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吧。又,《史记》只说到前面四匹马,后来的古籍有说到八匹马的,只是都和这里的八匹马部分符合而已,不完全符合。(3)说:“徐偃王反,造父御王之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借兵以救乱。”按:《史记》等古籍都没有说到“借兵”。周穆王是周天子,不知向谁借兵。《后汉书·东夷列传》说:“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但这又不算是借兵,而且《后汉书·东夷列传》所说的周穆王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徐偃王反。(4)说:“于是宣王谓庄公曰:尓伐戎有功,复予其先大骆犬丘之地并西陲大夫。又谓仲子康曰:‘尓之先伯益封於梁,为周并之,今复予梁邑,赐子爵。’于是康有封地。至周都东迁,康公勤王洛邑,以功升封伯爵。”按:庄公是后来追称的。庄公功大还只是大夫,没有爵位,弟弟功小却有子爵爵位。大概有点常识的古人都会觉得这不合理吧。又,所见有限,但所见到的南朝到清代的古籍和墓志铭等都没有说康是“仲子”的,而多说是“少子”,个别说是“子”。不知道“仲子”一说有那一本古书等提到。劳烦知道的宗亲在吧内法个帖,广而告知。(5)说:“延生统号仲宁,字子余,佐光武帝兴东汉。其后因冀萧墙之祸,子孙避于江南。不疑嗣子曰万改姓伯氏,子号弃疾隐居魏郡。松之子孙一居蜀之武川、一居黔江。”按:根本没有说到梁冀、梁不疑、梁松三人和梁统是什么关系。《后汉书·梁统列传》说:“梁统字仲宁。”唐代李贤等注没有补充。北宋前期《册府元龟》所说同。这里说“仲宁”是号,“子余”是字。不知作者有没有看过《梁统列传》。(6)说:“绍兴一支,亦松之裔,有昺者仕太常寺卿,居黔江。高名襢,号永安,出嗣于松,顺帝时为殿中郎。蒙之子满承藉嗣。”按:前面都没有交代过梁蒙是谁,梁藉是谁。这位“梁高”倒特别提到,却又没有介绍他的后裔,不知道把梁高扯进来干什么。又,说是“绍兴一支”,不过下面介绍的人好像没有一位是跟绍兴有关的。

**

说是元代梁善长的读谱笔记,而其中“数世之谱牒悉具,而载在郡志亦详,然自惠以下五世谱未续,乃历考数世之实行以续之”却是一字不漏的抄自明代正统九年刘孔宗(有的谱误为黄克缵)为庠生梁鼎(梁嗣隆的儿子。梁嗣隆字敷哲,和刘孔宗是同年进士)所续宗谱所作的序文。其中“乃历考数世之实行以续之”是明代前期梁鼎续宗谱的行为,是元代前期梁善长所看不到的。正如许多宗亲说的,《嬴秦梁史并序》是伪托梁善长之作。

**

(1)文中说:於是宣王谓庄公曰:尓伐戎有功,复予其先大骆犬丘之地并西陲大夫。《史记·秦本纪》说:“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文中所说在文字上比《史记》简略,“并西陲大夫”不如《史记》的“并有之,为西垂大夫”说得合理通顺。而文中以“尓伐戎有功,复予其先大骆犬丘之地并西陲大夫”作为周宣王对秦庄公所说的话,于是问题就来了,因为如果作为周宣王对秦庄公所说的话,那么“复予其先大骆犬丘之地”就应该说成“复予尔先大骆犬丘之地”,应该是“尔先”而不是“其先”。这个问题,可能是作者抄改《史记》文字,虽作变通但一时疏漏所致,所以照抄《史记》的“其先”却忘了自己改了叙述方式而应该相应改为“尔先”。(2)文中说梁汝嘉配叶氏,又配何氏:“何氏生伯璩、叔玠、季珌。伯璩名珍先公而卒,与母何氏葬于武进芳茂山。季珌少孤,以进士朝请大夫尚书户部郎中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季珌,字饰父。子曰钺文林郎湖州归安县丞……”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九《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汝嘉)神道碑》说梁汝嘉“夫人叶氏,同郡处士俊之女”,只提到梁汝嘉夫人叶氏。而刘宰《漫塘集》卷三十二收录的为其继室梁氏所作的《继室安人梁氏墓志》说:“梁氏居处之丽水,君之曾祖固,皇任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妣普安郡夫人何氏。祖汝嘉,皇任宝文阁学士、宣奉大夫、缙云郡开国公,赠少师;妣魏国夫人叶氏。父季秘(按:所据的四库全书本是作“季秘”),皇任中大夫、守尚书吏部侍郎、丽水县开国子,赠正议大夫;母太硕人吴氏。”也提到梁汝嘉夫人叶氏。可见叶氏是梁汝嘉正室,至于梁汝嘉是否有妾,虽然没提到,但不代表没有。刘宰《漫塘集》卷三十三收录的为梁汝嘉儿子梁季珌(字饰父)写的《故吏部梁侍郎行状》说梁季珌“兄十人。其一同产兄卒,侄犹未齓,公教之成立,遂贡于乡”。梁汝嘉有十一个儿子,梁季珌最小,这里既然特别说是梁季珌的“同产兄”,似乎梁季珌的十位兄长中有的不是同母而只是同父的。刘宰《漫塘集》卷三十四所收的为季珌夫人吴氏写的《吴夫人行状》说:“夫人讳静贞,故丽水开国中大夫守尚书吏部侍郎致仕赠正议大夫讳季珌梁公之正室。姓吴氏。吴与梁皆处望族。夫人曾祖希,故不仕;祖方,故赠朝请郎;父翊,故宣教郎赐绯鱼袋致仕。世有隠徳,是生夫人,以配君子。侍郎曾祖佐,故不仕;祖固,故文林郎赠光禄大夫;父汝嘉,故寳文阁学士宣奉大夫缙云郡开国公赠少师。少师绍兴名臣,勋在王府,是生令子,以配于夫人。夫人生有淑质,端靖而温柔,致政公奇之,不以与凡子。以侍郎少师锺爱,且志尚卓然不溺,凡近以夫人归之。夫人之归梁氏也,虽不逮事少师与公夫人,而侍郎母赵氏太令人固无恙,夫人事之惟谨,有疾辄不胜忧,私损赀以祷。太令人之丧,侍郎虽已为二千石,家故贫,奠馈无所受,微夫人倾装嚢以助,几无以葬。”其中说到“侍郎母赵氏太令人”,可知梁季珌的亲生母亲是赵氏。如此则文中所说“何氏生伯璩、叔玠、季珌”,说梁季珌的亲生母亲是何氏是错误的。刘宰《故吏部梁侍郎(季珌)行状》说:“上亲擢公信州,识者知其遄召用矣。会孝庙谅暗,旋逊大位。公治信未朞,亦以母夫人忧去,遂弗果召。”刘宰《吴夫人(静贞)行状》说:“夫人之归梁氏也,虽不逮事少师与公夫人,而侍郎母赵氏太令人固无恙,夫人事之惟谨,有疾辄不胜忧,私损赀以祷。太令人之丧,侍郎虽已为二千石,家故贫,奠馈无所受,微夫人倾装嚢以助,几无以葬。”可见梁汝嘉和正室叶氏卒于梁季珌结婚之前,而梁季珌的生母卒于后,卒于梁季珌知信州时,如此,则文中所说“季珌少孤”也是错误的。文中在“季珌少孤”后介绍了梁季珌的任职,之后介绍其他人,之后又说“季珌,字饰父。子曰……”。这介绍季珌“字饰父”,似乎放在开始介绍时合理些,比如可以说“季珌,字饰父,少孤,……”。(3)文中说梁实斋长子梁文壁的“仲子诩,嘉泰甲子都魁,官奉议大夫、都尉”。奉议大夫,文散官名。金代置,为正六品下阶,元代为正五品,明代为文官正五品初授。梁实斋的孙子梁诩是南宋人,而宋代似乎没有奉议大夫。(4)文中说:其子曰焘,字况之,尚书左丞相,因坐司马光党锢贬,卒于岭南,谥忠肃。焘公生子二:轼宏、辅宏,居昭州。梁焘曾为尚书左丞,不是左丞相,尚书左丞和左丞相的不同,无需赘述,所以说梁焘是尚书左丞相是错误的。至于是原来版本如此,还是网络版本的输入者的输入错误就不清楚了。曾有帖子(《略谈尚书左丞梁焘后嗣》)提到梁焘的儿子梁鼎吉、梁颐吉,至于梁焘到底有多少个儿子,梁鼎吉、梁颐吉是否和文中所说的轼宏、辅宏是同人异名,就不清楚了。

**

文中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于渭水之桃林盗太几族之骏,曰:得骥、温骊、骅骝、騄耳,颿羽、奔骁、驣露、衔翼。献于缪王西巡狩,至昆仑乐于瑶池而忘归。关于八骏,(1)《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2)《列子·周穆王》:”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上”减“下”木“。东晋张湛注:”古义字。“),主车则造父为御,泰丙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3)十六国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马·周穆王八骏”引)明代胡应麟则认为王嘉所载,皆一时私意诡撰,不足为征,见《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四。(4)《史记》只提到其中四骏的具体名称。《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集解》:”徐广曰:’温,一作盗。‘“《索隐》:”温音盗。徐广亦作盗。“)、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史记·赵世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依《穆天子传》、《列子·周穆王》、《史记》,盗骊(温骊)是马名,这其中的”盗“字一作”温“,而不是造父在桃林”盗“太几族之骏。《史记·秦本纪》说”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这得字似乎是动词,得到,不像是马名“得骥”。《史记·秦本纪》的“骥”,大概就是《穆天子传》、《列子·周穆王》里的“赤骥”。文中的颿羽、奔骁、驣露、衔翼,大概是王嘉《拾遗记·周穆王》里翻羽、奔霄、腾雾、挟翼之讹。

**

年11月30日补充:(1)《嬴秦梁史并序》说:“选生除,字子卿。除生文仲、文臻。文仲卜居象运山。……乃文臻生盛,盛生希蒨,蒨生宿、宏、宗。宿号功庭,字文华,嗣子曰守谦、守志。(一本作:“宿号功廷,庭字文华,生二子守谦、守志。”)谦谥号范,为唐宪宗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守志王府司马兼侍御史,择居京兆。宏号文幕,字寰宇,生福禄号递。文幕徙居惠安黄淡村。递生任、京、享、文。文仕番禺为知县,黄巢之乱,一家派系不见。京公,字承敏,号冀忽,谥曰儆,出嗣范,生形、娇姑。娇姑入赘高伋生颀、震。颀谥号亦范,承形嗣,震承文派。颀公为唐宣宗府君,字天福,谥五郎,娶黄氏夫人生子子(似衍一“子”字)三:溥、济、浓;析居惠安黄淡村祥符里。”另外,有四个版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也有相似说法,不赘引。而雷景中所撰写的《梁守谦墓志铭》所说的梁守谦的世系则与此不同。今把三者所说的梁守谦的世系罗列如下:《梁守谦墓志铭》:晟→希倩→庭→守谦(字虚己)→承敏、承度、承乂、承汶、承政。《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版本一(有注是“根据南方诸梁氏族谱整理而成”):文臻→功庭→宿(字文华)→福范(字守谦)→儆(又曰京,字冀忽。福范堂侄)→娇姑→颀(号范,字天福,谥五郎)。版本二(民国梁万春版本):文臻→功庭→宿(字文华)→福范(字守谦)→儆(又曰京,字冀忽。福范堂侄)→娇姑→颀(号范,字天福)。笔者按:民国梁万春的版本可参看《梁氏松冈公裔孙分布概述》第十八、十九页,也可参看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的“梁·中国·台湾·不详”部分的一册年版页的梁氏族谱的第十六、十七页,此谱开头的《编序》里开遍即说“本谱系由松冈公传下廿一世孙万春于民国十年前后亲到台南市及台中县大甲据梁姓祠堂所藏之族谱(由大陆原籍携来台)又依廿世孙乾富所编族谱为参考而编辑之”。版本三:文臻→晟→希倩→宿(字文华,号功庭)→福范(字守谦)→儆(又曰京,字冀忽。福范堂侄)→娇姑→颀(号范,字天福,谥五郎)。版本四(近年梁隆讲宗贤编写的《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收录的):文臻→晟→希倩→宿(字文华,号功庭)→福范→儆(福范堂侄)→娇姑→颀(号范,字天福)。《嬴秦梁史并序》:文臻→盛→希蒨→宿(字文华,号功庭)→守谦(谥号范)→京(字承敏,号冀忽,谥曰儆。守谦堂侄)→娇姑→颀(字天福,谥号范,谥五郎)。笔者按:有意思的是,四个版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其中民国梁万春版本和另一个版本说是文臻生功庭,功庭生宿,宿生福范字守谦,另两个版本则是文臻生晟,晟生希倩,希倩生宿号功庭,宿生福范(字守谦),除了在文臻与宿之间加了晟和希倩两代之外,还把功庭和宿当作一人,似乎这两个版本是民国梁万春之后的人所做的添加版。虽然不知道《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不过《嬴秦梁史并序》和《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的相关文字相似度很高,两者自是有联系的。民国十年左右梁万春版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关于梁守谦的世系是文臻→功庭→宿(字文华)→福范(字守谦)→儆(又曰京,字冀忽。福范堂侄),而《嬴秦梁史并序》关于梁守谦的世系是文臻→盛→希蒨→宿(字文华,号功庭)→守谦(谥号范)→京(字承敏,号冀忽,谥曰儆。守谦堂侄),比《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说的有所添加和整合,似乎这个版本的《嬴秦梁史并序》是在民国梁万春版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之后。而《嬴秦梁史并序》所说梁守谦的世系,虽然和《梁守谦墓志铭》所说的有部分相同,但还是有所不同。墓志说梁守谦曾祖是“晟”,序文作“盛”。“盛”、“晟”读音相同,而意思上也都有“兴盛”的意思,可以不论。墓志说梁守谦祖父是“希倩”,序文作“希蒨”,“倩”、“蒨”意思不同,但读音有相同之处,也可以不论。序文说梁守谦“谥号范”,而墓志说梁守谦字虚己,没有提到梁守谦的谥号。谥号是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所以古人也很看重谥号。如果梁守谦有谥号,雷景中为他写墓志铭时不应该不提及。又“范”字似乎不单独作为谥号字。墓志提到梁守谦的五个儿子,承敏、承度、承乂、承汶、承政。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是区分开来的。按碑志写作习惯,“承敏”、“承度”等是名而不是字。而序文说“承敏”是字。或者有人说古人有以字行的,“承敏”也可能是字。当然,古人是有以字行的,但相对很少,而且也不可能梁守谦五个儿子都是以字行,而在父辈墓志中称呼儿子辈称呼字而不称呼名也不符合避讳。序文说京(字承敏)“谥曰儆”,而“儆”字似乎也不单独作为谥号字。至于《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说福范“字守谦”和没说福范的儿子名“承敏”,也和《梁守谦墓志铭》所说的梁守谦“字虚己”和梁守谦儿子名“承敏”“承度”等不同。

(2)《嬴秦梁史并序》说梁守谦为“唐宪宗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弟守志为“王府司马兼侍御史”。笔者按:唐德宗贞元年间,神策军为左、右厢,后改为左、右军,即左神策军、右神策军。根据《梁守谦墓志铭》,梁守谦曾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等,拜“右卫上将军致仕”。左、右神策军是禁军之一,势在诸禁军之上,而护军中尉是左、右神策军的统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和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时称两中尉,权倾天下,皇帝废立,多出其可否;而右卫上将军是禁军指挥机构右卫的长官,并不是左、右神策军的。“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的说法,实为不论不类。《梁守谦墓志铭》说梁守谦“亲弟一人曰守志,任原王府司马兼侍御史”。原王,唐代宗第十九子李逵,唐代宗大历十年(年)封,唐文宗大和六年(年)薨。而梁守谦卒于大和元年(年)十月二十日,可知梁守志当时为原王李逵王府的司马兼侍御史。《嬴秦梁史并序》说梁守志为“王府司马兼侍御史”,应是脱漏一“原”字,“原王府”。(3)《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说宿生福范、福礼,福范字守谦为“十常侍宦”,福范儿子儆又曰京字冀忽为“十常侍宦令”,这“十常侍宦”和“十常侍宦令”不知是什么东东。而《嬴秦梁史并序》则说“宿号功庭,字文华,嗣子曰守谦、守志。谦谥号范,为唐宪宗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守志王府司马兼侍御史……京公,字承敏,号冀忽,谥曰儆”,说到梁守谦、梁守志和他们的官职(虽然所说官职有问题),还说到梁守谦子梁承敏(虽然“字”承敏,和《梁守谦墓志铭》所显示的“名”承敏不同),这就认定是唐代宦官梁守谦、梁守志兄弟和梁守谦、梁承敏父子。而《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并没有说梁福礼是梁守志、也没有说梁福范(字守谦)的儿子京是梁承敏,而《嬴秦梁史并序》则把他们认定了。但历史上的梁守谦有五个养子,梁承敏、梁承度、梁承乂、梁承汶、梁承政,如何得知京就是梁承敏而不是梁承度、梁承乂等?西安碑林博物馆于年8月入藏《梁守志墓志》一盒,网上相关介绍说:“梁守志卒于开成三年(公元年),卒年54岁,后迁葬于唐长安白鹿原。”“梁守志也是宦官,历经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为官。官至左神策军华原镇遏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行嘉王府长史兼侍御史等职。其中最高的要数‘都知兵马使’,实际上就相当于皇帝派到部队的一个‘监军’。”唐代宗第十五子李运于大历十年被封为嘉王,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年)薨。既然说梁守志历经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为官,官至行嘉王府长史兼侍御史等职,而唐穆宗是唐德宗的曾孙,唐穆宗登位时嘉王李运已经去世二十年,则梁守志“行嘉王府长史兼侍御史”的“嘉王”自然不是唐代宗的第十五子嘉王李运了(嘉王李运年卒时梁守志才十七岁),而应该是嘉王李运去世后儿子继承为嘉王。“行嘉王府长史”的“行”是兼代官职的意思,散位低而兼代职事高的叫守某官,散位高而兼代职事低的叫行某官。王府中的长史是王府的幕僚之长,而司马是高级幕僚之一,地位比长史稍低。唐代大宦官梁守谦在史籍上还有简略记载,而他的弟弟梁守志、儿子梁承敏等就没有他那么有名,都是不见史传(网上仅搜到南宋卢宪《(嘉定)镇江志》里一则和梁承敏相关的材料,附录于后)。民国梁万春版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也没有提到梁守志、梁承敏。可以说,除了有族谱记载和碑志之外,非常难得到有关梁守志、梁承敏的材料。那么《嬴秦梁史并序》里关于梁守志、梁承敏的叙述,到底是出自族谱,还是出自《梁守谦墓志铭》的呢?《梁守谦墓志铭》说梁守志任“原王府司马兼侍御史”,也可推知梁承敏的“承敏”是名而不是字;而《嬴秦梁史并序》所说的梁守志的官职与此相同(脱漏一“原”字),说“京公,字承敏”把“承敏”说是字而不是名。如果《嬴秦梁史并序》是抄自族谱,族谱大概不会只说梁守志的一个低点的官职“(原)王府司马兼侍御史”而不说其他更高点的官职“左神策军华原镇遏都知兵马使”、“嘉王府长史兼侍御史”吧?如果《嬴秦梁史并序》是抄自族谱,而古人注意区别人的名讳和表字,族谱也大概也不会把梁承敏的名讳颠倒成表字吧?所以我觉得《嬴秦梁史并序》里关于梁守志、梁承敏的叙述,是出自《梁守谦墓志铭》。但《梁守谦墓志铭》在古代并不容易见到,即使见到,因为只单独叙述五代世系而已,也不容易和其他世系衔接上。《梁守谦墓志铭》为一些梁氏宗亲所知,大概是年《唐代墓志汇编》等书出版以后的事。(4)《嬴秦梁史并序》和《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都说到九世有三范,而从其中叙述可以推知三范的坟墓在莆田、惠安、晋江一带。其中一范,《嬴秦梁史并序》说是守谦谥号范,《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说是福范字守谦,而两篇文字的叙述都把这守谦(范、福范)指向唐代大宦官梁守谦(字虚己)。笔者按:《梁守谦墓志铭》说梁守谦大和元年(年)“冬十月廿日,暴薨於永昌里之私第,享年四十有九”,“以大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龟筮叶吉,将窆于京兆府万年县李姚村白鹿原光修茔”。网上有《梁守志墓志》的相关介绍也说:“梁守志卒于开成三年(公元年),卒年54岁,后迁葬于唐长安白鹿原。”可见梁守谦、梁守志两兄弟都是葬在西安的白鹿原,而不是千里之外的莆田、惠安、晋江一带。古人安土重迁,对于迁葬更是慎重,虽然《嬴秦梁史并序》和《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把范(福范)指向唐代大宦官梁守谦(字虚己),但单从葬地而言,也可知大宦官梁守谦(字虚己)并非范(福范)。(5)《嬴秦梁史并序》见过两个版本,一版本见自“紫云仙馆—龙城博客”,一版本注为“谱牒文献来源于《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似乎是梁隆讲宗贤所编写。《安定郡邳州梁氏族谱》所收录的在襄阳、丽水、东平等支脉上的叙述比另一版本的多,其中有关东平支脉的叙述多出数百字。检索两个版本的《嬴秦梁史并序》,其中“谥”字出现相同的共五处,分别是“春秋间,康伯九世孙讳鳣,字叔鱼,号以京,谥曰惠”、“其子曰焘,字况之,尚书左丞相,因坐司马光党锢贬,卒于岭南,谥忠肃”、“宿号功庭,字文华,嗣子曰守谦、守志。谦谥号范,为唐宪宗左右神策军右卫上将军”、“娇姑入赘高伋生颀、震。颀谥号亦范,承形嗣,震承文派”、“颀公为唐宣宗府君,字天福,谥五郎”。笔者按:说“颀谥号亦范”,又说颀公“谥五郎”,两个谥号?“五郎”好像也不作为谥号字词吧。“谥”作为名词是“谥号”的意思,作为动词是“称;名;叫”的意思。“谥号亦范”、“谥五郎”的“谥”显然都是名词。“谥号”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古人对人物进行介绍时,习惯是说字某某、谥某某或谥曰某某,而不是谥号某某,这点搜索正史可知,而搜索专门收录碑志的南宋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集》、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清代钱仪吉《碑传选集》等也可知。《嬴秦梁史并序》介绍人物的谥号时,用谥某某两次(谥忠肃、谥五郎)、谥曰某某一次(谥曰惠)、谥号某某两次(谦谥号范、颀谥号亦范),而“谥号某某”的说法不符合古人对人物进行介绍的习惯,似乎是现代不懂古文文法的人的手笔。

**

周汝昌、吴世昌,人称红学“二昌”。曾读过他们之间的一个故事。当年,周汝昌故意假冒曹雪芹做了首诗,说诗是别人投递来的,不知投递者是谁。后来说是“时人拟补”,劝人切莫当真。吴世昌一时看走眼,认为那诗属曹雪芹无疑,也非常认真地写文章讲了自己的道理。结果,周汝昌公开那是自己“拟补”,因为好生崇拜曹雪芹,所以学着作了出来玩。

我们知道谱序常有伪托的,所以有时版本很重要。说是梁孟涓写的《隋唐五代梁氏谱序》现在影响很大,其中所说到的世系为现在研究梁氏的不少专家学者所引用,不过似乎没看到有人对它的版本有所探讨,或者说似乎没有人考究它的目前所见较早(退而求其次,不说最早)版本是出自哪本族谱。我所知不多,而可知有篇内容差不多而题为“晋遐公二十三世孙进士政公述作(谱)”(梁政自然不会自称自题为“政公”)的出自《台湾桃源梁氏族谱》。

至于说是梁孟涓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是否出自桃源谱,就不清楚了;而《忠孝堂集》有收录,而说是根据南方诸梁氏族谱整理而成,则说得笼笼统统,又没提到是哪些南方梁氏族谱,读者根本无法得知,等于没说。不知各位宗贤可知哪本南方族谱有《隋唐五代梁氏谱序》?诚请公布!!!

(原载百度/梁吧略有删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