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南方的巨型蟑螂吓闪了腰,但这并不是最
如果你在家里看见一只蟑螂,说明还有一千只
作为北方人,我(原作者)时常觉得南方馆子里巴掌大的一份菜码是用来喂猫的。只有在南方被直扑人脸的巨大蟑螂吓得闪了腰,才会从心底里否认“南方人都温婉”的想法。
然后默默看着南方朋友淡定地用拖鞋拍死蟑螂,拎着须儿冲下马桶。
倒不是北方人胆小,因为能够适应中国北方室内生长的蟑螂品种单一,个头还小。面对这种迷你小可爱,北方人基本不会留下活口。
而南方就不同了,家里的不速之客除了蚕豆大小不擅飞的德国小蠊,还有偶尔串门的美洲大蠊。
大蠊不仅个头巨大,而且还特么会飞,壮着胆子拍死它还爆你一脸浆......这套组合拳下来,没见过它的人都会瘆的慌,即便你再威武雄壮。
南方人的优势在于“身经百战,见的多了”。因为蟑螂本来就是典型的热带动物,在相对温暖潮湿的中国南方,它们的个头更大、种类也更全。
在广东(以及更靠南的东南亚国家)蟑螂的命运堪比福建人
你大概注意过这个现象,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平均身高一般高于低纬度,这也是北方人(以及欧洲人)“人高马大”印象的来源。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人类身上,所有的恒温动物(包括哺乳类和鸟类)的体型都呈现了由赤道到两级逐步变大的情况。
因为体积越大,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越小,单位体积的散热面积就越小,越有利于保持体温——这叫做伯格曼法则。
生活在极地的猛犸象曾是最庞大的象类
但对于变温动物(冷血动物)来说,情况则相反。它们的血温取决于外部气候,在纬度较高的冷地方它们活不了。而在炎热潮湿的低纬度,它们则异常活跃,能够大量繁殖,在没有天敌和食物的压力下,它们的体型可以长到很大。
南方的蜘蛛
南方的蚯蚓
南方的蜈蚣
南方的蛾子
......
但中国南方这些让你头皮发麻的虫子已经长得相对克制了,在与世隔绝的澳洲大陆,由于食物充足和天敌稀少,虫子的尺寸更是大到让你怀疑人生。
难闻、叮咬、会飞、多肢......只要愿意,对于昆虫,我们可以找到一万个厌恶和害怕的理由。而且昆虫个头每增加一倍,我们的恐惧就会多十分。
因此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恐怖动物和外星人总带有节肢动物的诡异形象,个头还特么吓死人。更残忍的是,历史上真存在过一个虫子比人大的时代——
石炭纪,约为3.55-2.95亿年前,跨度万年。由于气候的温润潮湿,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爆发的典型时期,全球现今超过50%的煤炭来源于那个时期的地层,石炭纪因此得名。
广袤的森林不仅造就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氧气,石炭纪的空气含氧量曾高达35%-45%,几乎是如今的两倍(21%),含氧量的巨大加上温润潮湿无天敌的环境,促进了昆虫的进化。
简单举几个例子:
比如著名的巨脉蜻蜓,翼展可达一米,时速60公里,是史上最大的飞行节肢动物。而当代的蜻蜓最大的也不过十几厘米:
巨型马陆(蜈蚣)属于多足纲,能长到3米长,外壳坚硬,大颚锋利,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
蜘蛛这玩意巴掌大的都能吓哭一屋子姑娘,但在石炭纪,遍地都是人头大小的巨型蜘蛛:
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远古蝎类为“广翅深海蝎”。这种深海蝎身长约2.4米,生性凶猛,在远古时代为海洋一霸:
蟑螂的祖先——古网翅目,最大可以长到翅展半米:
巨虫时代真实存在过,而你一定不想穿越去生活。
庆幸吧,如今的地球环境在某方面限制了昆虫的体型,能够一脱鞋就KO蟑螂你就偷着乐吧。
有个事情很多人不知道,在全球余种蟑螂中,真正完全适应室内生活的只有德国小蠊,像大蠊之类的一般生活在房屋外围的下水道、垃圾堆之类的隐蔽处,偶尔进家里找找吃的,其余的蟑螂更是和人类八竿子打不着。
但即使是德国小蠊,当你在家看到它时也得反思,是食物没收好?还是垃圾没清理?和实际情况相反,蟑螂对你家并没那么迷恋,它们并不愿接触人类,只是追随食物定居而已,但搞不干净卫生,就是招着手喊虫来做客.....
蟑螂这玩意属于舶来品,看名字就知道,什么德国小蠊、澳洲大蠊、美洲大蠊什么的,不过它们基本都来自非洲。蟑螂生存能力极强,靠着垃圾就能活。
往前半世纪,普遍贫穷的中国人家里啥油水都没有,蟑螂不乐意来。那时人们烦恼的是跳蚤和臭虫,相对于不爱沾人的蟑螂,这些咬人吸血的玩意才是真·烦恼。
年,生物学家piotrNaskrcki在博客里写到:人们总是选择一个随机的小动物来吓自己,比如蝙蝠、蜘蛛和蟑螂——实际上这些东西又小又无害,而那些真正危险的野兽他们却觉得可爱(反驳一句,传播疾病似乎更可怕)。
“无论如何,我宁愿被蟑螂袭击,也不要在森林里遭遇那些黑白相间的大怪兽。”
胖达:你是在说我吗?
(完)
订阅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