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四百二十七

一个时代的结束(5)

现在来看看秦国的情况。

秦的祖先早在商代就居住在西戎,守卫西部边陲。商纣王的重臣蜚蠊、恶来父子就是嬴姓的首领。恶来的后人中有个叫非子的,擅长养殖马匹和其它牲畜,周孝王命他在汧水、渭水交汇处养殖马匹。因为成绩出色,非子获得了周王室赏赐的秦地作为封邑,号为嬴秦,由此嬴姓一族开始称秦。

非子是周王室复制的附庸,秦族通过周王室的扶植和分封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周王室在西部地区建立起这支势力的目的,是为了制衡西戎。非子并非嬴姓的嫡子,当时的嫡子承袭了嬴姓位于犬丘的大骆之族。周王室为了笼络嬴姓,没有册封非子为嬴姓的首领,而是另外赐给他封地。

非子获得封邑后,嬴秦一支跟随周王室与西戎征战。周厉王时期,秦仲担任嬴秦的首领,当时西戎发动叛乱,不再服从周王室的统治,并灭掉了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后,命令秦仲讨伐西戎,结果秦仲被西戎所杀。周宣王命令秦仲的长子庄公带领兄弟五人,兴兵七千,大破西戎。周宣王将西邑封给庄公,称为西垂大夫。西邑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西南。此时的秦庄公只是周朝的大夫,并未成为诸侯。

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诸侯发动叛乱。申侯联合西戎、犬戎伐周,将周幽王和伯服都杀死在骊山下。之后犬戎祸乱镐京,秦襄公起兵驱逐犬戎,立下大功。周王室为了躲避犬戎之难,将都城迁至雒邑,秦襄公带领军队一路护送。周平王因此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秦襄公。因此,秦是在周平王东迁那一年,即公元前年才立国的诸侯国。

“平王东迁”对秦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颖达所著《春秋左传正义》在昭公二十六年援引《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周平王(宜臼)失宠于周幽王,被迫逃亡西申,在申侯、鲁侯(一作曾侯)以及许文公的拥戴下自立为王,被尊为天王。周幽王死后,以虢公翰为首的部分大臣拥立王子余臣为周携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二十一年后,周携王被晋文侯所杀。

周王室将政治中心东移后,关中平原大片经过多年开发的富饶土地后来都被赐给秦,秦人获得了巨大的地理发展空间。秦襄公获封“岐、丰以西之地”,正式成为诸侯,获得了于东方诸国同等的政治地位。至此,秦完成了以此历史性的转变,由一个政治族群转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岐、丰以西之地”杂居着一些不同的族群,有“平王东迁”后滞留在关中盆地的“周余民”,也有以游牧经济为生的戎人。秦人和“周余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同时也经营畜牧业。春秋初期的秦国在经济方面迅速发展,铜制和铁制的工具使用比较广泛,养殖业和农业并重,并非像中原人所想那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秦人首先必须击败在西周末年进入渭河谷地的西戎部落。秦襄公数次率兵伐戎,公元前年兵至岐山而卒,其子秦文公继位。秦文公经过多年正在,在公元前年基本上清除了渭河谷地的西戎部落。其后,秦人通过消灭和征服关中非华夏族群和旧的部落方国,整合了各方势力,使它们成为秦国统治的组成部分,促使地区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秦文公在位五十年,他大力发展国力,建设城邑,设立史官,扩展秦的地域范围。秦文公之后的几任国君继续努力经营,到秦德公时,将都城迁至雍城,即如今的陕西凤翔。此时秦的疆域西起天水,东至华山。虽然领土面积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国家的实力与中原诸侯国相比仍旧薄弱,无力参与中原事务。而且,秦国在文化上比中原各国要落后很多,因此在这段时间,秦国的主要政治目标是积蓄力量,与周围的戎狄部落争夺土地和资源,努力吸收中原文化,为将来的扩张做准备。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最重要的一任国君。他即位后,首先消灭了对秦国威胁最大的茅津之戎和允姓之戎,然后主动与晋国联姻,迎娶晋献公的长女伯姬为君夫人,和晋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联姻后的数年里,秦穆公多次与戎狄作战兵取得了胜利,为秦国向东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