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蟑螂访谈
我们首先想到了恐怕都是令人头疼和厌恶的家居害虫。然而你知道吗,绝大部分蟑螂其实不仅并不危害人类,而且根本不喜欢人类的环境,还有一些蟑螂是昆虫爱好者们珍爱不已的宠物。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蟑螂,科学公园的小编访问了昆虫学研究者和昆虫爱好者深山虫吟老师。
编辑:非常感谢深山虫吟老师参加我们的访谈。首先,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昆虫学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特别是您是如何与蟑螂结缘的?
深山虫吟:我本来只是个普通的昆虫爱好者,本科学的是生命科学,后来发现生命科学其实和昆虫扯不上多大关系于是转攻昆虫学;在美国修完昆虫学硕士之后现在在继续攻读博士。
开始博士项目之后接手了管理实验室蟑螂的工作,也经常出去实地进行城市害虫防治,对它们渐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自己本来就有饲养昆虫的爱好,就收集了不少世界各地的蟑螂种类,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同好,现在已经养过五六十种蟑螂了吧。
编辑:一提到蟑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令人头疼的家居害虫。但根据有关资料,在现存的多种蟑螂中,成为人类害虫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种类。那么您能否介绍一下大部分种类的蟑螂都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呢?
深山虫吟:大部分蟑螂可以看做是没有社会性的白蚁。蟑螂的多样性中心在热带,在那里它们是典型的落叶层分解者,取食落叶、朽木、真菌、腐烂的水果等。在蝙蝠洞里往往有洞穴型的蟑螂,它们的主食是蝙蝠粪(蝙蝠粪和鸟粪一样是特殊的粪便,由于它们过飞行生活,需要频繁排空肠道方便飞行,所以食物的消化程度很低)。还有很多蟑螂专门以朽木为食。
大部分蟑螂昼伏夜出,但也有例外;在白天活动的蟑螂往往有鲜艳的警戒色。蟑螂栖息的场所也很多样,有的生活在洞穴、蚁巢、树洞,有的是雨林顶层的树栖动物,也有适应沙漠环境的。
编辑:那么成为人类害虫的蟑螂又是哪几种,它们是如何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的?
深山虫吟:最主要的是德国小蠊,它们算是唯一完全适应了人类生活环境的蟑螂。它们体型小、繁殖快,而且攀爬能力强,可以在各种墙壁缝隙里活动自如。雌性会一直携带卵荚直到孵化,并不需要寻找合适的孵化场所。德国小蠊怕冷,现代房屋的取暖设备正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
其他蟑螂,包括常见的美洲大蠊,其实是不喜欢室内的,除非出于觅食或者取暖需要,否则更情愿在室外待着。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东方蜚蠊是常见的城市物种,但多半聚集在垃圾箱下水道等处,间或闯入室内。澳洲大蠊多见于温室,有时也会在南方的民居里出现。对大部分蟑螂种类来说人类的房屋都太干燥了,就算能短期居住也难以繁衍生息。如果家里有除德国小蠊以外的蟑螂长期居住,那真得反思下自己的卫生习惯或者质问下负责清洁维护大楼的人员了。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小蠊并不起源于德国,现在一般认为它们的发源地在东南亚。类似地,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也并不是原产于美洲和澳大利亚,而都是来自于非洲。
编辑:据说蟑螂2亿年来形态和习性一直变化不大,在漫长的岁月里见证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和无数物种的诞生和灭绝而一直生存至今,是这样的吗?
深山虫吟:其实蟑螂既不古老,也不原始。蟑螂直到侏罗纪才分化出来,比我们哺乳动物还要年轻。有一些已经消失(比如中生代的捕食性蟑螂),而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螳螂可能也是早期的蟑螂演化而来。蟑螂演化出了昆虫中最大的卵胎生类群,独立演化出了真社会性,有一些甚至出现了护幼、“哺乳”等行为,是一支资历并不老、演化很活跃的昆虫。
编辑:许多朋友都会抱怨进入家中的蟑螂难以杀灭。那么根据您的经验,家中应该如何来避免蟑螂的出现?一旦蟑螂大量出现,有哪些办法能够有效杀灭它们?
深山虫吟:其实在城市害虫中蟑螂是最容易防治的一类。我觉得在防治蟑螂上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蟑螂和大肠杆菌有些类似,它们本身其实不算大问题,但它们是某些更重要的问题的指标。一般来说大肠杆菌对人并没什么害处,但食物中大肠杆菌超标意味着食物可能遭受了污染;蟑螂也一样,除了引起部分人过敏以外并没有实质危害,但大量蟑螂的出现意味着环境卫生出现了问题。蟑螂对人类本身并没有兴趣,它们只是扮演着大自然清洁工的角色而已。如果能保持室内清洁,所有食物和宠物粮不用时一律封存,每天倒垃圾,蟑螂自然不乐意进来。
很多人喜欢用杀虫剂和熏香来灭蟑螂,其实这些方法并没什么用。这两种防治手段能让人很快看到一些死蟑螂,起到了心理上的安慰效果;但大部分都在藏身处里活着好好的呢。只要家里的环境还是老样子,很快蟑螂的数量就会恢复。
毒饵是我们平时进行防治时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蟑螂数量,彻底消灭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依然要以打扫卫生为主,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让蟑螂找不到吃的,只好乖乖去吃毒饵。沿墙角撒硼酸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果你住在一个环境卫生管理不善的小区,垃圾无人清理,楼下就是大排档菜市场,隔壁邻居也是邋里邋遢,那就算自己再干净可能也难以洁身自好。这就不是我们做城市害虫的能解决的问题了,这是公共卫生的责任,解决这个问题比防治蟑螂本身重要多了也难多了。
编辑:虽然少数种类的蟑螂成为了令人头疼的害虫,但也有不少种类的蟑螂被当作宠物或者宠物饲料来饲养。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深山虫吟:大部分蟑螂无法在室内繁殖,可以放心地养在家里;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把蟑螂当做活饲料饲养都很普遍。比较常见且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活饲料,例如黄粉虫和蟋蟀,其实是有很多缺点的:黄粉虫脂肪含量太高,蟋蟀容易死,而且二者都有攻击性。蟑螂则是优秀得多的饲料,营养全面、饲养简单、性格温和,唯一的缺点是具有致敏性。大量饲养蟑螂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比如避免把饲养容器放在卧室厨房这些地方,清扫的时候带上口罩等。国外常见的饲料蟑螂有杜比亚、樱桃红、绿香蕉、橙头等几十种,每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用来饲喂不同的动物。
至于宠物种就更多了,它们往往具有比饲料种更加独特的外形和颜色,一般没有气味,有些生长繁殖相当缓慢。普及度最高的是产于马达加斯加的发声蟑螂系列。地鳖科也盛产观赏种,比如黑白相间的印度问号蟑螂和带有金属蓝色的古铜真鳖蠊(台湾叫带纹绀蠊)。澳洲犀牛是宠物蟑螂里最大的一种,由于生长繁殖极为缓慢,一只幼体在美国市场上要价高达一百美元以上。
印度问号蟑螂古巴绿蠊(绿香蕉)古铜真鳖蠊(带纹绀蠊)在美国少数地区比如佛罗里达州,外来种的蟑螂是不允许饲养的;其他州则基本都允许个人饲养,因为这些来自热带的蟑螂就算逃逸也无法在当地越冬。国内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并不完善,在云南、海南这种地方饲养外来蟑螂物种有引入入侵生物的风险,这点需要注意。不过好在蟑螂主要吃已经死亡的动植物,没有传播疾病的记录(顶多只能携带病原体而已),大多数不干扰人,就算成为入侵物种也属于比较人畜无害那一类。
编辑:生物分类中有一种说法:白蚁其实是一种蟑螂。可能很多朋友对这种说法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它们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都相差甚远。那么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深山虫吟:其实白蚁和蟑螂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上都非常相似,以至于最终合并成了一个目——蜚蠊目。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它们差异巨大,那是因为人们只熟悉少数几种常见的蟑螂,对作为一整个庞大动物类群的蜚蠊目并不了解。你看吉娃娃和高加索犬看起来差远了吧?但所有的狗还都只是狼的亚种而已,何况包含了四千多个不同物种的蟑螂。
我前面已经说过,蟑螂基本上能看作非社会性的白蚁;它们像白蚁一样主食朽木落叶,并且依靠肠道里的共生微生物来分解纤维素。随着蟑螂的演化推进有一部分开始专攻木头,例如弯翅蠊和隐尾蠊。这些蟑螂完全依赖木头为食,在朽木里开掘隧道,并且帮助还没有建立肠道菌群的新生儿消化食物;这可能就是社会性的开始。
隐尾蠊是现生蟑螂里最接近白蚁的类群,年幼的个体缺乏色素,看起来和白蚁非常相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在朽木里筑巢,成虫无论雌雄都会照顾后代,没有父母的照顾新生儿完全无法存活。
从分子分类学角度看所有白蚁都是隐尾蠊的姊妹群,是蟑螂里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这个解释起来会比较花时间就不多说了。
编辑:有不少朋友提到,同样的蟑螂在南方会飞,在北方不会飞。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深山虫吟:蟑螂会不会飞只和种类有关系,和所在地区并没有关系。德国小蠊不会飞,与其外形相似的亚洲小蠊和褐带皮蠊就会飞;东方蜚蠊不会飞,而大小和颜色类似的美洲大蠊则有一定飞行能力。只不过在昆虫学家眼里各不相同的蟑螂,在大部分人眼中可能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蜚蠊目是典型的热带动物类群,南方的蟑螂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远远超过北方,所以更容易被目击到飞行场面。而北方常见的蟑螂主要是依靠室内环境过冬的德国小蠊,它们并不会飞。
转载及投稿请联系editorscipark.net告别中医中药科学公园开办健康频道“健康公园”,传播可靠的健康资讯。。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获取今日内容深山虫吟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好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