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必读人死后都是去阴曹地府招魂招上来的
亡人去地府,送魂入酆都。清净符,招魂幡,枉死城池一把土,十殿阎王不翻书。
就着如豆的油灯,杜螽明调好朱砂,画了一符,又取来纸,剪了一个招魂幡,非寿终正寝的逝者,死后魂魄归去的地方,叫枉死城池,阴曹地府没有一把土,它们所谓的土,其实也就是坟头的炁。
炼炁是个苦力活,折腾起来也麻烦,而且在阳间,一个大活人怎么炼得出阴间的气?
所以一般做这种法事,都是随便取一把坟头土,土里就有。
各个教统招魂的法子都不一样,有的只要一碗清水一炷香,有的要去头青竹逝者衣,有的要招魂铃稻草鞋。
讲究不一样,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半夜三更的,又不想打扰到夫人,所以杜螽明用了最简单的方式。
符画好,笔墨一收,敬神香只烧一支。
烧香其实也蛮有讲究,最常见的都是三支,由头比较复杂,改日细说。
烧两柱香的那是问仙家,也就是成了精的东西,什么白皮老鼠红尾公鸡等等;
三注香那就是问鬼神,一支来,一只问,一只送。
有时候做事,我们也会遇到香灭的情况,除开自然原因没点实在或者香受潮这类因素,那就是有蹊跷;
承头香灭了,那就是鬼神不来,人家不愿意帮你这个忙或者不愿意现身见你;
叩问香灭了,就表示来者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或者解决不了你的事儿,你还得另请高明;
送还香灭了,那就是人家不愿意走,这就表示你铁定有哪个地方做得不对,或者来者有事儿赖着不走,一般都没好事。
这都是以前的事儿了,杜螽明那会儿,家家户户的香都是货真价实的香;
到了现在这会儿,工厂流水线做出来的香,顶不顶用还另说,烧得那叫一个坎齐。
烧香烧一支最有讲究了,我(这次是真的我)在西南地区见得最多的,就是在超度法事时,逝者的亲朋跪拜叩头、绕棺整服,用的都是一支。
这可是有来由的,人死后的七天,叫做头七,超度进行的过程中,逝者的亲朋要诚挚地诉表哀勉追思,不能让逝者寒了心,到了地府去也不念好,无端让生者遭殃。
所以要只烧一柱香,这柱香严格说起来叫“三无”,古汉语里面通佛教的“南无”读音;
持者可暂通鬼神,就有点像传呼机的意思,不送,不问,不请,如此便叫“三无”。
就这两个简单的物事,也不折腾,杜螽明鼓捣了一通,就坐在凳子上等魂来了。
就像走灵一样的,魂魄招上来,要是想做点什么事,当然不能干瞪眼。
又到了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不是做梦,也不是构想,更不是幻觉。
杜螽明往前走着,抬眼看,除了脚下三步远,别的地方啥都看不见;
眼睛和感觉看不见,但是法术可知道怎么走。
走了走一会儿,杜螽明就听见一个浑厚低沉地声音:你还想去哪儿?我就在这里。
杜螽明吓了一跳,亏得在这地方不会尿出来,不然准尿湿一裤裆。
这地方少说也走过十几二十趟了,但他就没见过招上来的魂还能自己讲话,讲得那么瘆人的。
活人讲话不害怕,死人讲话不怕才怪。
“不好意思,忘了告诉你我使了点手段,现在还没傻呢,你别怕呀!”
那声音又来了,这调调和话音,可不是死去的刘素是谁?
杜螽明也缓了一缓,以往招魂招上来的,都是普通人,这次这个可是道门中的能手,就算下了地府,使点手段也不稀奇。
顺着走了几步过去,果然黑暗消去的地方,坐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正是刘素。
杜螽明问:不对呀,先生,我盘算的你不是在这里,还没到呢,你怎么就在这里了?
刘素的亡魂有些王婆卖瓜地说,这鬼地方乌漆嘛黑的,我坐不住,就往前走了一段来遇你。
杜螽明越加觉得不可思议。
人死之后,先短暂飘离,后有鬼差前来接引入鬼门关;
鬼差都在城隍爷的手下,城隍爷就像是户籍管理员,治下之地,有多少人,叫什么名字,寿数变化,那儿都有数;
人先死,城隍爷那儿就知道了,鬼差,也叫无常,换作现世,也就是普工的意思,无常随后即到;
无常手里有两样东西,一个令牌,一条锁链;
它们会先丢出令牌去,砸中逝者的魂魄,然后命魂就会分离出来,守尸魂和幽魂暂时就在人体;
命魂用铁链锁着,先跟着无常去城隍,参照“户籍”上的数据,“六功曹”,也就是判官,会查验身份,判定逝者是真死或是假死;
真死者,送往鬼门关,跟海关差不多的道理;
假死者,遣还,如真身未死,则命魂入身后,以令牌拍其头颅,则可复生。
进了鬼门关,基本上就回不来了,也就是死定了的意思。
持有路引者,方可入此关,且只许进,不许出。
路引的变化经历,从夏朝开始后是这样变化的:
夏商周三代,逝者入城隍庙,裁衣一角,由功曹(那时候不叫功曹,功曹是后来的叫法)写明逝者来历死因,城隍加个印章之类的东西;
后来又经历了包头巾、布匹、纸张等变化。
丧葬文化兴起来以后,就开始有人专门写文书焚化了;
其实不顶用,路引可不是凡人能写的,人写出来的,顶多叫做介绍信;
其实不用介绍,城隍那里一清二楚,你是哪里人,岁多少春秋,具体怎么死的,都清清楚楚。
当然,方外之人要是肯为逝者写路引文书,那又另当别论,人情难却,鬼神之情也难却。
路引的兴起,那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唐宋以前,普通人家死后,多是备一方巾、布匹,上面写一点表明身世的文字,一把火烧了。
差点忘了说一个最优秀的路引:墓碑。
墓碑出现最早在汉代时,由于当时贵族官僚墓穴很深,棺停运到墓旁边时,往往在墓的四角设碑。
于是,便有墓碑的出现。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停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缕绕,天子六缕四碑。
这本来是一个辅助工具,由于墓葬越大气,丰碑越大,人们竞相模仿,以示自家阔气富贵。
后来又演变出在碑上刻字记录逝者功绩等习俗,演变到现在,墓碑上的记录,可谓详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墓碑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路引。
只是人造的东西,到了阴间,都显得可笑就对了。
未完待续。。。。
往期福利姬小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