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关截获新物种蜚蠊,其身上携带大
您好!我是您的资深文章编辑。根据您提供的文章内容,我重新创作了一篇新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并吸引读者。以下是创作好的文章:
题目:新出现的“拉丁蠊属蜚蠊种”,为何让人闻风丧胆?
大家好,我是奇点使者。最近,广东拱北海关在对一批入境原木进行检查时,截获了一只奇怪的蠊虫。随后,经专家鉴定,发现这是一种新的“蜚蠊”物种,它因为来源渠道而被命名为“拉丁蠊属蜚蠊种”。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作为众所周知的病媒生物,任何一种“蜚蠊”都需要严加防范。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对这些蠊虫保持多大的警惕呢?
相信大家对“蜚蠊”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有一个令人害怕的俗名——蟑螂。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球已知的“蜚蠊”种类约有多种。由于它们繁殖能力惊人且对环境适应性强,所以,“蜚蠊”也是各国海关口岸需要重点检测的病媒生物之一。
一旦“蜚蠊”顺利入境,不仅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还可能携带未知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多种“蜚蠊”分布在南北各地。其中,我国北方的“德国小蠊”和南方的“美洲大蠊”是最为熟悉和普遍的类型。
然而,你们知道吗?我国原本并没有自己的蜚蠊物种。据资料显示,常见的蟑螂都属于外来物种。以北方的“德国小蠊”为例,上世纪80年代它才出现在我国的极少数地方,数量也非常稀少。然而,30多年过去了,蟑螂已经在我国北方建立了自己的地盘,无法根除。
这充分说明了“蜚蠊”繁殖与扩散的速度之快。由于“蜚蠊”可以携带多种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因此成为极具威胁的病媒生物之一。近年来,不少人因为接触蟑螂而染上疾病。
例如,在年,浙江温州的一个10岁女孩突然发烧咳嗽一个多月,并多次就医却无效。最后,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肺部感染了蠊缨滴虫。原来,女孩的家里时常出现蟑螂,而她恰巧接触到了蟑螂,导致感染。
今年9月,医院也接诊了一个奇怪的病例。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CT检查中发现肺部有大量“磨玻璃结节”。医生初步判断为“亚急性过敏性肺炎”。那么,过敏原是什么呢?经过询问得知,男子家中常有蟑螂活动。医生推断,可能是蟑螂的排泄物颗粒飞散到空气中,男子吸入后引发了严重过敏反应。
由此可见,“蜚蠊”的确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病媒生物。因此,我国不仅在消灭自有“蜚蠊”物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在谨防外来“蜚蠊”的入侵,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那么,为什么我国海关经常截获“蜚蠊”呢?这是否因为有人有意在“投毒”呢?以此次广东拱北海关截获的“拉丁蠊属蜚蠊种”为例,其实今年7月,他们就曾从一批入境原木中截获了10只“蜚蠊”,经专家鉴定,其中9只是澳洲大蠊,还有一只是篦齿拉丁蠊。
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再次截获多种“蜚蠊”,难道真的有人企图进行“投毒”?对此,专家表示,通过原木入境的“蜚蠊”被人故意放上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很多“蜚蠊”喜欢栖身在原木中,所以如果这些原木在运输前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蜚蠊”入境。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人故意将“蜚蠊”放在原木中,希望它们在其他地方传播。但考虑到我国海关截获的“蜚蠊”数量较少,并不像有人有意为之。此次截获的“拉丁蠊属蜚蠊种”更不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入我国境内。综合而言,这些出现在入境原木上的“蜚蠊”都是无心之举。
此外,专家还介绍说,现在有一些喜欢养另类宠物的人,愿意养一些非常稀有的“蜚蠊”,这也给我国海关截获病媒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和难度。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大家的健康,我们都不应随意购买外来物种,更不应轻易将它们放生。
作为奇点使者,我希望大家加强对“蜚蠊”及病媒生物的认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感兴趣,希望您能在屏幕上点击一圈三连,或长按点赞按钮支持一下。
以上是本期使者节目带来的有关“蜚蠊”的知识分享。我是奇点使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