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說粵釋ldquo曱甴rd

白癜风有没有忌口的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5661.html

廣州話的“曱甴”,即普通話的“蟑螂”,這是老廣們都熟知的。但是其詞形卻微有歧異。饒秉才等的《廣州話字典》以及麥耘兄和筆者的《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作“曱甴”;白宛如的《廣州方言詞典》作“甴曱”。孰是孰非,下文再作分辨。

自從黃子華、鄭裕玲主演的電視劇《男親女愛》在TVB熱播後,這種小動物又有了“小強”的別稱。

由於“曱甴”與“蟑螂”詞形相去甚遠,彼此讀音迥異,於是有學者認為“曱甴”爲百越的底層語。其中一個證據就是廣東另外兩種方言——潮汕話、客家話也使用“曱甴”一詞。不過,“蟑螂”在各地方言中多有異稱。桂林話作“黃婆娘”或“騷甲”,衡陽話作“油灶婆”,漵浦話作“油夾蟲”,武漢話作“灶媽子”,雲南方言作“紮馬蟲”,四川方言作“偷油婆”,大連話作“活朗額”,等等。難道都是底層語?

我們不妨先考察一下“蟑螂”的源流,再來作“底層語”的判斷。關於“蟑螂”,俞曲園有過很精彩的考證,茲引如次:

“此蟲味辛辣而臭,漢中人食之,言下氣,名曰石薑,一名盧蜰,一名負盤。然則此蟲即《爾雅》蜚,蠦蜰矣。郭璞注曰:即負盤,臭蟲。邢昺疏曰:蜚是臭惡之蟲,害人之物,故《春秋左氏傳》曰:有蜚不為災,亦不書。然則此蟲又即《春秋莊二十九年》有蜚之蜚矣。……《廣雅》有一說曰:蜚蟅,蜚蠊也。然則此蟲即《周禮》注所謂蟅也。《夏官·赤犮氏》:凡隙屋除其貍蟲。注謂:蟅,肌蛷之屬。按:肌蛷蓋即蠷螋。今所謂蓑衣蟲也。蟅即此蟲矣。之二蟲皆藏匿牆壁內。赤犮氏掌除牆屋,故主除之,亦可證其非生於草閒也。蟑螂皆俗字。臟郎亦無義,殆即蟅字之合音。按:字典蟅字有張略一音,今呼章郎者,即張略之轉也。為此一小蟲,援引經史至數百言,老人多事,亦可笑矣。”(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八葉一至二)

俞曲園的考證雖未盡善盡美,但“蟑螂”一詞的流變大致梳理清楚了:早期稱為“蜚蠊”,這是今天動物學學名蜚蠊目之由來。《周禮》或作“蟅”,為“張略”的合音字,“蟑螂(臟郎、章郎)”實際上是“張略”之音轉。稍後(大約在魏晉時期)又稱為“蠦蜰”、“負盤”、“石薑”等。

“蜚蠊”一稱,沿用至唐代以後。例:

“蜚蠊,味鹹寒,有毒,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痺內寒,無子通利血脈,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立秋採。”(唐·孫思邈撰《千金翼方》卷四“蜚蠊”條)

而“蟑螂”一稱,迄今所知,殆始見於宋代。或作“蟑蜋”,例:

“衞月山因筆錄云:匠門外干將墓土,人取作竈,無蟑蜋、竈雞。”(宋·龔明之撰《中吳紀聞》卷五葉十六“蛇化為劍”條)

或作“蟑螂”,例:

“蟑螂入被中,貞吉。”(宋·邵雍輯《夢林玄解》卷二十葉三十)

至於“蠦蜰”、“負盤”、“石薑”的別稱,亦其來有自:或取其氣味而名,或取其形體而名。

郝懿行云:“此蟲氣如廉薑,故名飛廉;圓薄如盤,故名負盤。”(《爾雅義疏》下之三葉三)

王國維云:“案蘆萉、蠦蜰乃符婁、蒲盧之倒語,亦圓意也。蘆萉根大而圓。蜚形亦橢圓如蘆萉,故謂之蠦蜰。後世謂之負盤,亦以此也。”(《觀堂集林》卷五葉三)

以上的引述似乎都說明了“蟑螂”諸稱都是漢語詞兒,儘管不排除其中有來自少數民族底層語者。

回到“曱甴”上來。檢文獻,“曱甴”當“蛣螏”的俗體。例:

“蝲蟽,如蟬而小,色紅,翅亦能飛,屋壁多有之,廚竈閒尤甚,俗呼蛣螏。一種背作黑白文,無翼,名花蛣螏。”(陳志喆《光緒四會縣志》編一葉九十四)

“曱甴”或作“甲澤”,當“蛣螏”的通假形體。例:

“蝲蟽,音辣達,蟲名。《篇海》:似蟬而小,色紅,翅亦能飛,壁罅多有之,廚竈尤甚,俗呼甲澤,即辣達之變音也。”(余丕承《恩平縣志》卷之五葉四十五)

前賢以為,“蛣螏”也好、“甲澤”也罷,都是“蝲蟽”之變音。而“蝲蟽”,恐怕是“邋遢”之音變,並變換詞形以指代“蟑螂”。蝲蟽者,肮髒之蟲也。

“曱甴”二字,始見於明·趙年伯原輯、明·李登訂《(重刊)詳校篇海·田部第十八》:“甴、曱,上士甲切,音扎;下兮甲切,音押。”(卷之二葉三十七,萬曆三十六年趙新盤刻本)《篇海》無釋義。筆者以為當“腌臢(音噏汁,肮髒)”的倒文音轉。關於“腌臢”的音變,此處暫且不作分析,留待日後。

類似的形體則始見於民國時期的文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