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普书太赞了,假期不陪孩子看了真是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暑假就要到了。给大家分享一些特别适合假期给孩子看的科普好书,喜欢的这周可以准备,下周正好看起来!
我一直觉得,科普童书应该让孩子早接触。因为它不仅能给孩子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能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许多爸妈都知道,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打击热情和转移话题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每次都直接给孩子提供正确答案,也并不明智——如果只要张嘴问就可以了,那孩子还需要动脑子吗?
所以,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求索的能力,那就一定要记住下面这个公式:
孩子能自己想出来孩子自己从书中学习到孩子与小伙伴讨论出来父母直接告诉答案
科普童书的大作用正在于此——它不仅能作为我们给孩子的回应,和后续的知识补充,更是我们抛给孩子的新一轮谜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下面这些书是从我们过去一年的阅读中精挑细选的,大家别错过哦!
1.《身体认知第一课》
共6册
推荐年龄:3-6岁
这套特别可爱的书,一套共6本,每本一个主题,分别为:《我们的头脑》《眼睛的故事》《骨头》《手和手指头》《游泳》《着凉》。
6本书涵盖眼睛、大脑、骨头、皮肤、手指、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既有人体基本常识,又有搞笑的细节,特别适合2~6岁孩子阅读。
没有了骨头?我们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软塌塌像章鱼一样吗?
我到底是怎么知道自己想要拉臭臭的?是接收了到谁的指令?
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只要憋一口气,身体也会浮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血液在我们身体里是怎么流动的?感冒发烧也和血液有关吗?
我们是怎么看见东西的?为什么静止的图片突然动起来了?
这些日常生活中太常见的小问号,书中用一目了然的图画和辅助性文字,就把这些科学原理、身体常识给孩子讲清楚、说明白,画风有趣,孩子更爱读。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套《身体认知第一课》,来自日本大名鼎鼎的“科学之友”系列。
“科学之友”是日本福音馆社之宝,年由“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策划并编辑,50多年来畅销不衰;
创作者堀内诚一、柳生弦一郎等是日本国内知名的科普作家,常常运用日常身边事物作为引子,通过画面打造愉悦的认知场景,带领孩子进入科学知识的天地,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而这套《身体认知第一课》就精选了“科学之友”经典中的经典,轻轻松松讲科普,让孩子们能在哈哈大笑中,认知自己的身体的同时,更能了解生活日常动作背后的科学原理。
与其每天唠叨着让孩子少看手机iPad,好好刷牙洗脸,多多出门运动……不如带孩子一起看看这套书吧。说不定会更有效呢!
2.《拉鲁斯小百科》全集
共3辑共32册
推荐年龄:3-6岁
提到百科,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英国DK,而拉鲁斯呢,几乎就是“法国版的DK”了。
拉鲁斯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出版社,至今有长达+年的历史,以出版权威的百科全书和词典闻名。
这套《拉鲁斯小百科》更是大有来头,畅销20年,先后被翻译成24种语言,深受全世界父母和孩子的喜爱,被誉为“学前必备知识宝典”,特别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
《拉鲁斯小百科》中的百科内容,完整的融入了孩子学前必备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足足32本,内容上天入地,从古至今,现实到童话,是目前拉鲁斯旗下出版物中最全、套系最完整的一套儿童百科作品。
严谨的自然科学科普,搭配生动活波的对白插画,能让孩子一下子就燃起阅读兴趣,徜徉在丰沛而有趣的百科世界中。
整套《拉鲁斯小百科》分为3个独立的合辑——《动物王国》《有趣的世界》《长大真好》,用3大主题将全部32册小书串联起来,每辑中除了内容不会重复之外,也会有2个分支方向。
比如《长大真好》就分了“了不起的身体”和“探索生活”这两大方向,这个合辑中的10册小书,都能在这两个方向中找到归属。
具体呈现内容时,每本小书又从4个维度层层递进,用讲知识、开脑洞、测试、奖励等多种方法,帮孩子轻松搭建知识体系、获取有用的科普知识。
每辑书都配有专属的贴纸,如果全部答对,就可以领取相关主题的奖励贴纸。
有了这套书,既能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也能利用碎片时间帮孩子构建思考世界的知识体系。幼儿园阶段的好书,值得闭眼入哦~
3.《我和世界:用大数据带孩子秒懂世界》
推荐年龄:4岁+
《我和世界》的题材大家可能意想不到——这是一本关于“大数据”的书!
出版至今,已翻译成13种语言,各国孩子都在读,现在有了中文版,咱们的孩子也能足不出户,和世界联通啦~
这也是一本曾荣获西班牙绘本界最高奖SerraD’or金奖、让整个评委团都在夸的创意童书。
小主角露西娅来自西班牙,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孩,她喜欢观察身边的生活,并放大到世界范围去思考。
比如自己家养了比格犬“小叽咕”后,她就想知道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狗狗品种是哪些?
然后又好奇地想知道:全世界有宠物的家庭多,还是没宠物的多?不同种类的宠物比例分别是多少?各国家庭分别更喜欢养什么宠物?
第一次去游泳培训班时,她既兴奋,又好奇,好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已经会游泳了呢?
除了游泳,全世界还有哪些受欢迎的运动?分别在哪个国家流行,有什么特点?
这本书集统计、程序、科普、艺术、故事、实践于一体,可谓是绘本“数据库”。
书中选取了游乐园、宠物、节日、美食、家庭作业等27个贴合孩子日常生活的主题,用“大数据思维”带领孩子们重新去认知、看待这个精彩的世界。
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获取大数据的权威方式,还可以学到呈现数据的不同方法,更能用随书附送的《大数据实践手册》,尝试解决身边的小问题……
每个主题都是从身边生活出发,然后放大到世界范围,让孩子有代入感,感觉世界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孩子看世界的大格局。
4.《如果你有动物的尾巴》
共8册
推荐年龄:3岁+
如果我有霸王龙的牙齿该多省事,吃牛排时,都不需要牛排刀了!
如果我长了袋鼠的脚,在超市一跃而起就能拿到最高货架上的零食!
如果我长了南非地松鼠的尾巴,多方便啊,去海滩时都不用带遮阳伞!
这套来自美国scholastic出版社的经典之作,一共8册。
前5本合辑《如果你有动物的鼻子》上市3小时便狂销册,真的是妥妥的爆款。后来出版的3本,《如果你有动物的尾巴/眼睛/恐龙的身体》更是迎着超高呼声和孩子们再次见面。
这套形式新颖的科普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奇思妙想,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带孩子来一次“超级变身”,体验一把动物们才有的“超能力”。
拥有北极狐的毛发,霸王龙的尖牙,壁虎的尾巴,四眼鱼的眼睛,大象的鼻子,猎豹的脚……到底是种什么体验呢?
这么有趣的设定,特别符合孩子渴望“变身”的心理,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动物的某个身体部位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样的,自然而然开始联想自己可以做什么,有哪些超凡能力,好玩又有想象空间,也更好理解动物们的特殊之处。
每本书的最后,又会回到孩子自己,介绍生活中人们自己身体器官的作用,包括鼻子、眼睛、牙齿、头发、脚、尾骨等等,同时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爱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
科普之外,又非常实用,所以不仅孩子爱读。作为母亲,我特别推荐这套书给大家哦~
5.《夜晚的动物》
推荐年龄:3-6岁
孩子们应该很熟悉白天活动的动物世界了吧,但在夜晚出现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呢?
这本“手电筒探秘”互动书就能告诉孩子答案哦。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书页设计,12开大的页面可以完全展开,内容则涵盖了地球上的5大自然场景(亚马孙热带雨林、非洲热带草原、欧洲山地、北美大草原和寒冷的北极),种野生动物;
随书附赠“手电筒”,在胶片和黑色页面之间扫过时,“光”的“亮度”还会逐渐变强,特别生动、直观的让孩子认知不同的动物。
每页的胶片旁边还配有长条的动物列表,包含动物的头像和名字。孩子们可以对照列表,在胶片里一一找出、认识它们。
孩子们拿起“手电筒”,把它放在胶片和黑色页面间移动,“照亮”漆黑的“夜晚”,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游戏或是比赛,都是特别好的亲子互动呢!
而每一个动物形象,生活场景的描绘也特别细腻、传神,非常具有美感,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胶片里的隐秘世界,开启一场新奇的夜晚发现之旅哦~
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插在书上的卡缝里,这样它就不会丢掉啦。
▲“手电筒”和卡缝
这个书的设计是不是非常特别?夏天的夜晚非常清凉,适合观察星空、昆虫,这本书能帮助孩子们开启新的热情和体验呢!
6.《小亮老师的博物课》
共6册
推荐年龄:5-12岁
今年,这套《小亮老师的博物课》火遍全网,我们的孩子也终于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自然博物书。
这套书的作者张辰亮,正是抖音、微博、B站的科普红人“无穷小亮”,他画风清奇,解答网友各种动、植物界的“疑难杂症”,轻松幽默又涨知识。
这套新书《小亮老师的博物课》,是他为5岁~12岁孩子创作的中国本土自然科普书。
全套书共6册,分别是:《不可思议的花草树木》《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深不可测的水生动物》《无奇不有的昆虫世界》《大开眼界的陆地动物》《奇趣无穷的飞鸟乐园》。
整套书挑选了孩子感兴趣的60个主题,个常用知识点,带着孩子认识超过种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收获7种博物学认知方法;
书中还有将近幅精细又写实的全彩手绘插画,还有原创的60多个“我的自然观察笔记”互动游戏,让孩子去看、去听、去闻、去辨别、去动手,一起玩转大自然。
书中的内容,都是从小朋友感兴趣的角度出发的。
例如在“小朋友最适合养什么小动物?”这一课中,小亮老师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推荐了最适合饲养的小动物——仓鼠。
不仅分析了饲养仓鼠的优缺点,还提供了饲养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方案。
如果有小鸟从鸟窝里掉了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孩子应该如何处理呢?
被蚊子叮完的皮肤,为什么会痒呢?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痒呢?书中都有答案。
每本书的最后都特别设计了实用表格,例如通过昆虫调查表,孩子们可以很清楚地记录当天观察到的各种昆虫及它们的习性。
而“陆地动物大调查”表格,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到动物园一起完成。如果都填写完了,也可以自己参考书中的表格样式自己制作一些,装订起来就是属于自己的专属动物图鉴呢。
特别说一下,这套书是有一定文字量的,孩子需要有一些识字基础,才能够独立阅读。
5~7岁的孩子,一般情况下识字量还不太够,最好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可以共同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比如2~3天一起读一课,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8岁+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基本可以独立阅读了,没学过的字也能够借助字典来认识。我们可以以鼓励孩子独立阅读、学习为主,必要的时候再提供帮助。
7.《我的情绪大揭秘》
推荐年龄:3岁+
“情绪”这个词儿,用在育儿上,简直像是个“密码”,只要掌握了这个密码,很多育儿难题都能更和谐的解决。
孩子会哭,会闹,会发脾气,会生闷气……可就是说不出来自己到底怎么了。我们越问越说不清,孩子也急,我们更急,最后闹的全家都不愉快。为什么孩子就是说不出这个关键的“密码”呢?
原来,情绪是需要“认知”的!这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一种科普啊!
这本书来自法国的书,它不仅安排各种“情绪”依次登场做了“自我介绍”,还能让孩子从被动变主动,想去和“情绪”交朋友。
原来我们一直说的“愤怒”,长这样啊,
生气起来,好像全身都在“火山大爆发”
而“恐惧”呢?竟然长了三条腿,
挡着眼睛、捂着嘴巴,恨不得下一秒就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再看“快乐”小姐姐呢?绚丽的衣服,开心的配件,像是准备去赴一场约会,
转眼间,她火速“变装”,张开大嘴哈哈大笑起来,瞬间感染了周围的人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开心」五种情绪,将每种情绪最独特的个性,与充满创意和惊喜的互动立体页完美结合在一起,让孩子直观的认识情绪,了解情绪,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看起来了。
微笑和音乐,大声读出“快乐”裙子上郎朗上口的小诗吧,这就是快乐的心声,你是否被感染了呢?
随着每一页的书页翻动,「情绪」也随之有了生命;认知情绪的过程,就像在看一场极富张力的戏剧——
孩子们通过双手摆弄、双眼观察、在脑海里编织对话,就会和与这些情绪展开亲密接触。
从认识,到熟悉,再到亲密,“情绪”钻进了孩子们脑袋中、肚子里,也就成了相伴相生的好朋友。
8.《小朋友的大问题》
推荐年龄:3-6岁
这套给孩子看的百科绘本,内容专业、权威,图多、字少的编排,非常适合给年龄小一点的的孩子做百科知识启蒙。
全套书分成上、下两辑,每辑各八本书,
涉及太空、人体、夜晚、时间等16大主题,近个问题,0多个知识点,内容非常广博,插图也非常棒。
这套书拥有大的专家阵容,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及多领域专家历时2年精心编写完成的,主题广博,内容丰富,为3~6岁的孩子搭建全方位的百科知识体系。
有关于自然的:
关于时间的:
关于职业的:
关于身边日常的:
很多主题既是孩子感兴趣的,又能与中小学的科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相衔接,为孩子日后学习打下基础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搭建起综合学科的网状知识结构。
比如《我想去太空》,讲了地球的自转、公转,有日月交替的变化,与小学科学课本和初中地理课本可以说衔接的非常好。
初中的生物课本讲了很多人体和生物学的知识,比如人类胎儿是怎么孕育、诞生的,等等。这些在绘本的《人体小秘密》一册有专门的介绍和解答,真的是太到位了。
9.《二十四节气里的植物图鉴》
推荐年龄:7-14岁
又是一本特别美的书,官方推荐7~14岁阅读,但我觉得年龄没有上限,大人们收藏、阅读也完全没有问题。
节气、动物、植物,物候之间奇妙的联结,在介绍不同节气的科普知识之余,整本书传递出来的画面、文字的美感,更值得孩子们去体味。
24个节气,72物候,每个物候对应一张插图,对文字做了很好的还原。寥寥几段文字,描绘出一段精彩的小故事,让孩子边读故事边看图,与景物的亲密接触,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玉兰在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是倒春寒?大雁什么时候飞回北方?
每个节气都涵盖科普知识,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告别枯燥乏味的科普知识点。
四季的更替,纸张的折叠,区别不同物候,极富层次感。翻开一页,就忍不住期盼下一页带来的惊喜。
10.《加古里子手绘博物百科》
共8册
推荐年龄:5岁+
加古里子,江湖人称他为“科学绘本之父”:身为东京大学工科博士毕业的学霸,却耗费大半生心力为孩子们创造科学绘本。
加古里子投身绘本创作50多年,出版过的书超过册,题材包罗万象,是毋容置疑的高产作家。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都出自加古里子老爷爷之手:
今天说的这套书是加古里子爷爷在古稀之年,沉淀大半生心血为孩子们而画的自然博物手记。
对比市面上加古里子已有的作品,这是唯一一套集合动植物与自然现象主题的科学绘本,全书共8册,主题多元丰富。每本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书中还有大量长期观察记录下来的精致手绘图,直观而清晰地为孩子解答自己身边的自然科普知识。
细节满满的插画,更是在科普之外,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美感:
而且加古里子老爷爷为孩子讲述科普的方式温暖明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字里行间、一笔一画都是有温度的科学知识:
例如,动物吃植物人人皆知,但植物吃动物是不是天下奇闻?一起来看看加古里子是怎么给孩子们讲解的。
比如,讲到动物之间那些奇奇怪怪的生态链时,老爷子是这么说的:
小时候,他从田里捕来了鳉鱼,回到家后就用鱼缸养起来,可是却发现鱼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不少鳉鱼宝宝都被水草缠住,于是他大胆假设,这水草不对劲!
图自《你知道狸藻吗?》加古里子讲述童年养青鳉鱼的经历,由此了解食虫植物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种名叫“狸藻”的水草有着像蚕豆一样的“小口袋”,一旦水里的水蚤或浮游生物靠近它,就会迅速被吸入囊中,变成狸藻的“盘中餐”,再也跑不掉了。
图自《你知道狸藻吗?》食虫植物结构剖面图,揭秘狸藻的捕食机制
除了水里生长的狸藻外,陆地上也有不同的食虫植物,像捕蝇草、毛膏菜、猪笼草等等……它们还有不同的捕食方式!
图自《你知道狸藻吗?》让人大开眼界的食虫植物
这样一想,既然植物能吃虫子,那是不是也能吃其他动物,甚至是人呢?不禁大开“脑洞”,好想知道答案!
图自《你知道狸藻吗?》植物、虫及动物的食物链
“加古里子式”的科学启蒙往往不是那种超硬核干瘪的介绍解说,也从来不会一板一眼地告诉孩子定义是什么。
而是就着一个问题,循序渐进缓缓地引入,一环扣一环,驱动读者主动去了解,是以“好奇心”为导向的。
通过用轻松易理解的语言和清晰直观的插图注释,将知识概念揉碎了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让这些对科学概念还没啥概念的孩子,不仅能看得懂,更可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入迷。
这套书刚刚上市时,就一度霸占各大童书榜榜首,“用故事讲科普”,更是俘获了无数父母和孩子的心,中日多项大奖拿到手软。
推荐给5岁以上的孩子阅读,家有小学生,或喜欢大自然的小朋友,绝对不要错过这套博物百科哦~
—End—
作者:花时间。全平台「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乐于和大家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09.html